第602章 夏木阴浓京畿危,乡民伏阙请戎衣(4 / 6)

加入书签

郊徘徊,想探乡民营的虚实。周老汉率乡勇登德胜门西角楼,放箭射向游骑,一箭射中为首骑卒的马腿,游骑们吓得不敢再靠近,掉头逃回漠北。

岳谦把这事奏报萧桓,萧桓欣慰道:“乡勇真能打仗!谢太保,你当初规范乡勇的决定,太对了!”谢渊躬身:“陛下,这是乡民们的功劳——民心齐,泰山移,有他们助战,瓦剌再不敢轻易来犯。”

秦飞率玄夜卫清查魏庸最后一批余党,在京郊破庙里抓获五人,都是当年石迁的旧吏,想借乡勇乱营未果,躲在庙里密谋再造流言。秦飞把他们押入诏狱,审出他们还想联系瓦剌残部,遂判斩立决。

“谢太保,”秦飞奏报,“石迁旧党余孽已清得差不多了,京郊再无作乱之人。”谢渊点头:“多亏玄夜卫得力——旧党除尽,民心才能安稳,乡勇才能安心守城门。”

李东阳(正一品太傅兼内阁首辅)率内阁议乡勇长远之策:“陛下,乡勇助战成效显着,可在京郊州县设‘乡勇营’,农时务农,闲时练兵,战时助军,既不误农桑,又能强防务。”

萧桓准议:“就按内阁说的办,让兵部牵头,户部、工部配合,在通州、顺义、房山设三所乡勇营,由周老汉等统领,长期编练。”

谢渊撰写《乡勇守御录》,详细记载乡勇编练、守城、奖惩之法,奏请萧桓颁行京郊州县。录中写道:“乡勇者,民之精也,以忠义聚,以规范练,可成京师之辅,边地之援。”

萧桓命内阁将《乡勇守御录》抄送六部九边,令“百官研习,仿京郊之法,编练地方乡勇,固地方防务”。

京郊乡民自发做了块“忠勇护民”匾,送到谢渊府前。周老汉率乡勇代表捧着匾,对谢渊道:“谢太保,若不是您勘破奸贼阴谋,规范乡勇,俺们还不知道要被蒙骗多久——这匾,是俺们的心意!”

谢渊接过匾,对着乡民们躬身:“这不是我一人之功,是陛下英明,是乡民们忠义——咱们同心协力,才能守住京师,守住家!”

夏季刚过,京郊进入秋末,乡勇开始冬训。岳谦亲自教乡勇练“守城阵法”:“瓦剌若攻门,你们就用‘箭雨阻敌’‘滚木砸敌’之法,绝不让他们靠近城门!”

周老汉带着乡勇练滚木,虽年近六十,却仍扛着粗木往城楼上运,后生们见了,都跟着卖力练。周虎笑着说:“周伯,您比俺们还能扛!”周老汉道:“多练点,冬天瓦剌来,咱们才不怕!”

刘焕派陈忠送冬衣五千件、炭火三千斤到乡勇营。陈忠看着乡勇们穿上新棉衣,围着火塘取暖,笑着说:“陛下怕你们冻着,特意让户部加急办的——冬天再冷,你们也能暖暖和和守城门。”

周老汉捧着炭火盆,对陈忠道:“替俺们谢陛下!俺们定守住城门,不让陛下担心!”

宋固被贬后,理刑院右都御史由李嵩举荐的正直官员王伦(正三品)接任。王伦整肃理刑院吏治,罢免庸碌小吏十余人,提拔清廉官员,还奏请萧桓“理刑院不得干预乡勇防务,专司刑狱监察”,避免再出现魏庸之流借职谋私。

谢渊对王伦道:“王都御史,理刑院是朝廷监察之司,需清正廉洁,才能护民心、固社稷。”王伦躬身:“谢太保放心,下官定不负陛下信任,整肃理刑院,绝不让奸佞再作乱。”

秦飞在乡勇营设“玄夜卫联络哨”,派暗探常驻,每日与玄夜卫北司通报乡营动静。暗探张青对周老汉道:“周统领,若有可疑人,您就找俺,俺们玄夜卫定帮您查清楚。”

周老汉点头:“有你们在,俺们更放心了。咱们一起守营,不让奸贼有机可乘。”

宣府卫守将李默(从三品)递捷报:“瓦剌残部数十人袭边,被边军斩杀,无一人逃脱;漠北瓦剌左贤王已率部退回深处,年内再无袭边之意。”

萧桓把捷报递给谢渊:“边地安稳,京郊乡勇得力,今年冬天,京师能安稳过了。”谢渊躬身:“陛下,这是君臣同心、官民同心的结果——只要咱们守住民心,大吴的江山就永远安稳。”

萧桓率百官祭天,告“乡勇助战,旧党伏诛,边地安稳,民心安乐”。祭文里写道:“赖乡民忠义,忠良勘奸,京师无虞,边尘不起。朕愿与百姓共守江山,共享太平。”

谢渊、李东阳等百官与周老汉等乡勇代表一同跪拜天坛前,声音齐整:“愿大吴永固,百姓安乐!”

夏季过后的秋收时节,京郊秋粮成熟,乡勇们农忙时回乡收粮,闲时再回营练兵。周老汉带着后生们帮村里的孤寡老人收麦,老人感动得哭着说:“你们守城门,还帮俺收粮,真是好人啊!”

周虎道:“大娘,俺们是乡勇,也是乡亲,帮您是应该的。”乡民们都说:“乡勇既护城,又助农,是咱们的福气!”

谢渊命杨武核乡勇战功,周老汉率乡勇击退瓦剌游骑三次,识破旧党阴谋两次,立“二等功”;周虎等十人立“三等功”,皆由兵部颁“忠勇状”,记入军功册。

杨武把军功册递给谢渊:“这些乡勇真立了不少功,若瓦剌再来,他们定能再立战功。”谢渊点头:“好好记着他们的功,日后有机会,还能升阶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