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600章 如今漠北尘烟静,犹念当年护此方(4 / 5)

加入书签

你回来!”

谢渊接过一位老妪递来的热粥,喝了一口,暖流顺着喉咙滑进心里。那粥里掺着小米,熬得稠稠的,是百姓们最朴实的心意。他想起去年瓦剌围城时,百姓们捐粮捐物;想起今年五月陵寝遭袭时,百姓们自发去陵前祭拜——百姓的信任,比任何赏赐都珍贵。

同日,漠北传来消息:瓦剌左贤王听说京师九门布防稳固,谢渊、岳谦守着要害,知道再南下也讨不到好,遂率部退回漠北深处,还杀了几个主张南下的将领,以示不再犯大吴的决心。

京师的烽燧燃起了平安火。一串接一串的火光,从德胜门连到安定门,再连到东直门、西直门……像给大吴的江山系了条红绸,在七月的风里,温暖得让人想哭。

谢渊终于卸下了甲胄。那身旧甲陪着他守了一个月,内衬已被汗水浸透,肩甲上的黄土结成了块,边缘磨得发亮。他把甲胄交给亲卫:“拿去好好擦一擦,以后说不定还用得上。”

亲卫接过甲胄时,发现肩甲内侧绣着个“谢”字——那是谢渊的妻子去年亲手绣的,怕他在战场上丢了甲胄。谢渊看着甲胄,嘴角露出一丝笑意——他已有一个月没回家了,不知道妻子和孩子怎么样了。

岳谦走进来,手里拿着安定门的防务记录:“谢尚书,安定门一切安好,烽燧每日通报平安,兵卒们都在练火器,准头越来越准了。”他递过一张纸,“这是漠北探子的回报,瓦剌已退回漠北深处,三年内不会再来。”

谢渊接过回报,心里松了口气。他给岳谦倒了杯热茶:“这次布防,多亏了你。你父岳峰将军若泉下有知,定会为你骄傲。”

岳谦接过茶,眼眶微红:“末将只是做了该做的。若不是谢尚书当年举荐,末将也走不到今天。”两人相视一笑,窗外的阳光照进来,落在他们身上,温暖得像春日的风。

萧桓下了一道厚赏的圣旨:谢渊加“少保”衔,赏银五千两、绸缎百匹;岳谦升都督同知,赏银三千两;陈安、李默等九门守将各升一级,赏银千两;周小五等表现突出的兵卒,各赏银五十两,还赐了“忠勇兵”的牌子。

同时,萧桓命内阁编纂《京师九门防务录》,把这次布防的经验(箭楼的高度、陷马坑的深度、火器的配置)都写进去,纳入《大吴兵律》,让后世都照着学。工部还在德胜门、安定门各立了一块“忠勇碑”,德胜门的碑上刻着谢渊、周小五等兵卒的名字,安定门的碑上刻着岳谦、刘达(那个守安定门的小兵,不是通敌的刘达)等名字,碑文中写道“德佑十五年夏,谢公、岳公守九门,拒奸佞、防胡虏,京师乃安”。

谢渊仍常去德胜门巡查。虽已卸甲,可他每天都要去城楼上走一圈,看看箭楼,看看火器,跟兵卒们聊聊天。百姓们见了他,都会笑着打招呼:“谢尚书,又来巡查啊?”他也笑着回应:“是啊,看看咱们的德胜门。”

京师的街头巷尾又热闹起来。孩子们在胡同里追着玩,商贩们吆喝着卖糖葫芦、卖风车,老人们坐在门口晒太阳,手里摇着蒲扇,聊着今年的收成——这是谢渊最想看到的画面,也是他守京师的意义。

片尾

德佑十五年七月廿,萧桓下旨:

苏峻斩立决,曝首德胜门三日(七月廿一至廿三),警示百官“凡通敌阻防、害民误国者,皆如此下场”;赵温贬为庶民,流放琼州,终身不得回京,家产抄没入官(一半充边饷,一半给德胜门兵卒做赏钱);其串联的旧党廿余人,经查有通敌者斩(共三人),附和者罚俸一年,派往九边督运粮饷(戴罪立功)。

玄夜卫增设“京师防务巡查司”,由秦飞兼领,专司九门防务核验(每月巡查一次),核验内容包括守兵训练、火器保养、工事完好度,结果直接奏报皇帝,不许隐瞒。

兵部修订《九门守将任免制》:九门守将需从边卫老将中遴选(至少守边五年以上),任期三年不得连任,任内若有防务失误,轻则贬官,重则斩首;守将上任前,需在德胜门“忠勇碑”前立誓“守土护民,不辱使命”。

户部拨粮五万石、银十万两,用于九门防务维护(箭楼修补、火器维修);工部设“京师火器局”,专司九门火器的维修、补充,确保每门火器都能随时使用。

谢渊、岳谦仍忙着九门的事。萧桓常召他们入宫议事,有时聊到深夜,还留他们在宫里吃饭。李东阳在《内阁记事》里写:“九门布防之役,非谢尚书之坚、岳将军之勇,非玄夜卫之细、百姓之助,难成也。帝王之明,在信忠良、诛奸佞;社稷之安,在固城防、励兵卒——二者少一,皆难安天下。”

京师百姓在正阳门内立了块“九门安澜碑”,碑上刻着谢渊、岳谦的名字,还有一段赞语:“谢公不卸甲,岳公继忠魂,九门固若金汤,京师安如泰山。德佑十五年夏,胡尘远遁,百姓安乐,皆赖此二人之力也。”

每到初一、十五,总有百姓提着祭品来“九门安澜碑”前祭拜。香火袅袅中,德胜门的箭楼愈发坚固,安定门的烽燧愈发明亮,像在守护着大吴的江山,也守护着这片土地上的每一个人。

卷尾

《大吴史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