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589章 且看德胜门前月,不让胡尘染玉墀(4 / 5)
/p>
兵卒们举起刀,与瓦剌骑兵厮杀起来。有个叫李二的壮勇,用菜刀砍倒了一个瓦剌兵,自己的胳膊却被砍伤,血顺着袖子流下来,他却笑着喊:“谢侍郎,我杀了一个胡虏!”谢渊刚要回应,就看见远处的尘烟——是宣府卫的援兵到了!他心里一松,举起矛指向瓦剌阵:“援兵到了!咱们再加把劲,把胡虏赶出去!”
与此同时,京师西直门,玄夜卫卒抓获了五个鬼鬼祟祟的人——是孙乾的余党,想按孙乾的计划,在西直门放火,引开守兵。周显亲自审讯,得知他们还想在通州粮仓放火,立刻派快马去通州报信。通州守兵及时赶到,保住了粮仓,也保住了京师的粮源。
卢沟桥的战斗持续了一天一夜。瓦剌骑兵攻了十几次,都被大吴兵卒打退,桥面上的雪被血染红,冻成了暗红的冰。也先坐在马上,看着倒下的瓦剌兵,心里开始慌——他没想到大吴兵卒这么能打,更没想到通州的粮草没被烧,自己的粮草却快不够了。傍晚时分,斥候来报,说宣府卫的援兵已经到了京师外围,若再不退,瓦剌兵就会被大吴兵包围。
也先咬着牙,下令撤退——他不甘心,却也没办法。瓦剌骑兵退去时,谢渊站在卢沟桥上,看着他们的背影,突然笑了,笑声里裹着泪水。兵卒们欢呼起来,声音震得雪都从桥栏杆上落下来,有个小兵捧着半块焦麦饼跑过来,饼还带着热乎气:“谢侍郎,吃点吧,这是通州百姓送来的新麦做的,说给咱们补补力气。”
谢渊接过饼,咬了一口,麦香混着泪水咽下去——这是他守城以来,吃的第一口热食。他想起王三的密信,想起边民的血书,想起岳峰、陈烈的忠魂,心里默念:大吴的天,不会塌;京师的门,不会破。
十二月十九的清晨,萧桓到德胜门犒军。他穿着素色的龙袍,没带仪仗,只跟着几个近侍,手里捧着赏赐的酒和肉,一步步走上城楼。城墙上的兵卒有的带伤,有的冻得脸发紫,却都挺直了腰板,看见萧桓来,纷纷想行礼,却被萧桓拦住:“免礼!你们守城辛苦,是朕该谢你们。”
谢渊走上前,躬身道:“陛下,瓦剌已退至通州外围,宣府卫援兵明日就到,通州粮仓安稳,京师可保无虞。”萧桓点头,走到城边,看着远处的卢沟桥,桥面上的血迹虽被雪盖了些,却仍能看出昨日的惨烈。他转身对谢渊说:“谢侍郎,朕之前还犹豫过要不要求和,是你,是王三,是这些守城的弟兄,还有捐粮的边民,让朕明白——大吴的江山,不是靠求和能保住的,是靠死守,靠人心齐!往后,募兵、守城,朕都支持你,要钱给钱,要粮给粮,绝不弃宗庙,绝不弃百姓!”
城楼下的百姓听到这话,欢呼起来,声音传遍了京师的大街小巷。有个瞎眼老妪拄着拐杖,由孙儿搀扶着,捧着晒干的艾草,说“给谢侍郎、给兵卒们驱驱寒气,胡虏怕艾草”;穿破棉袄的孩童捧着野枣,非要塞进兵卒手里,小脸蛋冻得通红:“我爹说,你们是大吴的英雄,吃了枣,有力气打胡虏!”
谢渊看着眼前的景象,突然觉得,所有的辛苦都值了——有陛下的信任,有百姓的支持,有弟兄们的奋勇,就算瓦剌再来,他们也能守住这京师,守住这大吴的根基。
片尾
德佑十四年十二月二十,宣府卫援兵抵达京师,与京师兵卒合兵一处,共守京师九门;玄夜卫继续清查孙乾、李嵩的同党,共抓获理刑院、户部官员十余人,皆按“通敌”罪论处,或斩或贬,京师官场风气为之一清;边民自发组织“护城队”,每日推着小车,给守城兵卒送粮、送水、送伤药,京师内外,一片众志成城。
萧桓下旨,追赠在卢沟桥战死的三百余名兵卒为“忠勇校尉”,其家属由户部按月发放抚恤金,逢年过节还派官员慰问;同时命谢渊制定《京师防御增补策》,加固九门城墙,增设箭楼、瓮城,在卢沟桥两侧修建烽燧,确保京师外围防务无虞。
也先退至通州外围后,得知大吴援兵已到、粮草充足,又怕被九边援兵包围,遂率部退至漠北,短期内再不敢南下犯境。京师的烽燧燃起了平安火,一串接一串,从卢沟桥连到德胜门,再连到远方的大同卫、宣府卫,像给大吴系了条红绸,那是家国的安宁,是忠魂的守护,是百姓的希望,在寒冬里,温暖了整片土地。
卷尾
《大吴史?兵志》载:“德佑十四年十二月十八至十九,瓦剌太师也先攻卢沟桥,兵部侍郎谢渊率京营余部、民间壮勇死守,斩瓦剌兵三千余,俘五百余,瓦剌退走。帝萧桓亲至德胜门犒军,定‘死守京师,勿弃宗庙’之策,命谢渊总领京师防务,赐‘忠勤报国’银章。孙乾、李嵩等通敌者伏诛,曝首九门,京师内外人心安定,无复迁徙之议。”
《玄夜卫档?防务录》补:“卢沟桥之战后,玄夜卫奏请设‘京师巡防司’,秩正六品,直属诏狱署,专司京师内奸清查、城防监督,凡可疑人员、伪造文书者一律盘查;又协助谢渊加固城墙,在西直门、卢沟桥增设箭楼三座、瓮城两座,配置床弩、火铳等器械。德佑十五年正月,边民捐粮累计达五万石,京师仓廪充盈,九边援兵陆续至神京,瓦剌再无南下之念,北境暂安。”
↑返回顶部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