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572章 奸徒欲毁安邦策,老将终留卫国声(4 / 4)

加入书签

夜时,京师的灯笼都亮了起来。秦飞站在正阳门上,望着远处通州方向的粮车灯火,像一串暖的星。他从怀里掏出那粒焦麦,放在嘴边咬了咬,麦香混着焦味,突然觉得,这就是京师的味道——是岳峰的味道,是王二的味道,是所有为这片土地拼命的人的味道。

萧桓在御书房看血书时,周显进来禀报:\"陛下,林文彦供出镇刑司旧党三十余人,皆在京师潜藏,有的扮成商人,有的混在驿站当差,已尽数擒获。\"萧桓点点头,目光仍在血书上:\"这些人,都是想让大吴亡的,秦飞守京师,也得清内奸。\"

周显又递上一份奏疏:\"这是秦大人刚递的《防务十策》,请调宣府卫、大同卫兵马入援,又请开内帑补军饷。\"萧桓接过,翻开第一页,就是\"以岳峰血书示九边,激将士忠勇\",他突然笑了,在\"准\"字上盖了印:\"秦飞懂岳峰,也懂大吴。\"

窗外的雪还在下,御书房的烛火映着血书,\"死守京师\"四字在光下,仿佛有了温度。萧桓想起德佑十四年的春天,他还在御花园赏牡丹,岳峰递来《边务疏》,说\"瓦剌必犯边,当早备\",那时他没太在意——如今想来,岳峰的每句话,都是在为大吴续命。

十月廿五的清晨,秦飞在钟楼前举行誓师。边军将士、京师守军、玄夜卫卒共一万余人,跪在雪地里,王三捧着岳峰的血书,站在高台上,声音穿过人群:\"岳将军说,死守京师!\"将士们齐声呼应,喊声震得钟楼的残雪簌簌落下,落在每个人的甲胄上,像给忠勇镀了层银。

秦飞站在高台上,看着眼前的人群,突然想起岳峰当年在阳和口誓师的样子——也是这样的雪,也是这样的喊声。他拔出腰间的剑,指向北方:\"瓦剌来犯,咱们就用这剑,用这城,用岳将军的血书,守住京师,守住大吴!\"

剑光照着雪,映着每个人的脸——有老兵的沧桑,有新兵的坚定,有玄夜卫卒的冷毅。王三捧着血书,突然觉得,岳将军没有死,他的血书在,他的魂就在,就在这钟楼前,就在这京师的每一寸土地上。

片尾

德佑十四年十月廿五,京师九门的城墙上,都贴了岳峰血书的摹本,\"死守京师\"四字用朱砂重描,在雪地里格外醒目。通州仓的粮车还在源源不断进城,百姓自发组织\"助守队\",有的送热水,有的缝棉衣,有的甚至带着自家的菜刀来守城——他们说,\"岳将军用命护咱们,咱们也得用命护京师\"。

秦飞在兵部值房熬夜画防务图,案上摆着岳峰的血书,烛火映着帛上的细字,他时不时停下来,对着血书喃喃:\"岳兄,紫荆关的兵已派去,通州的粮已入仓,你放心。\"窗外传来巡夜卒的梆子声,\"笃笃\"响在雪夜里,像在为死守的决心,敲着节拍。

王三在钟楼旁守着血书的原件,怀里揣着那粒焦麦,雪落在他的肩上,他却不觉得冷——因为他知道,岳将军的血书在,秦大人的决心在,大吴的人心在,这京师,一定守得住。

卷尾

《大吴史?兵志》载:\"德佑十四年十月,秦飞以岳峰血书定议,总领京师防务,调通州仓粮十万石补军食,遣兵万五千守紫荆关、居庸关,设暗哨十二处,又清镇刑司旧党三十余人,京师人心始定。时瓦剌已过龙门所,闻京师戒备森严,遂暂缓进兵,为大吴争取备战时日。\"

《玄夜卫档?防务录》补:\"血书摹本遍贴九边后,宣府卫、大同卫将士皆感奋,纷纷请战,一月内募兵三万余,皆愿'随岳将军遗志,死守京师'。秦飞命将血书残帛藏于兵部库,以鎏金匣盛之,匣上刻'忠烈遗志'四字,凡调兵遣将,必先拜匣,以示承岳峰之意。\"

指血书成死守辞,帛藏砖缝待明时。奸徒欲毁安邦策,义士终传卫国辞。秦帅承谋安九域,吴民效死护京师。至今钟楼残雪下,犹见忠魂励将师。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