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522章 朱批只写防边变,谁省关河少甲兵(4 / 4)

加入书签

塞给民壮里最壮实的汉子:\"拿着,若北元来了,就往死里拼。\"汉子的手抖得厉害,刀鞘上的\"忠勇\"二字硌得他掌心发红。

李嵩在府里收到岳峰接旨的消息,正和李谟对弈。黑子落在\"宣府卫\"的位置,将白子围得水泄不通。\"岳峰现在就是瓮中之鳖。\"李嵩捻起颗白子,突然扔进炭盆,\"没有备用兵,他守不住宣府卫;守不住,就是死罪。\"

李谟的黑子犹豫了下,落在\"大同卫\":\"可谢渊还在闹,今早又去左顺门哭谏,说'不调兵就是让边军白白送死'。\"他想起刘显的密报,岳峰把自己的冬衣分给了民壮,\"那岳峰...倒真是条汉子。\"

\"汉子?\"李嵩冷笑,火星溅在他的锦袍上,\"再汉子,也斗不过圣心。\"他从匣中取出份密令,盖着镇刑司的朱印,\"让刘显再紧点,宣府卫的粮,只发三成。饿垮了他们,看岳峰还怎么调兵。\"

宣府卫飘起了春雪。岳峰在城楼上望着北元的营帐,炊烟袅袅,竟比宣府卫的还旺。周平递来半块冻硬的麦饼,饼里掺着沙子:\"将军,民壮跑了一半,说'与其冻死饿死,不如回家'。\"

岳峰咬了口麦饼,砂砾硌得牙床生疼。他突然想起元兴帝北征时,曾在雪地里与士兵分食麦饼,说\"兵无粮则散,将无信则亡\"。那时的麦饼,虽然也硬,却没有沙子。

\"周平,\"他指着远处的山峦,\"看见那道山梁了吗?元兴帝曾在那里设伏,大败北元。\"他从怀里掏出块磨损的地图,是当年的作战图,\"若有备用兵五千,就能再现当年的战局...\"

话没说完,就见尘烟滚滚,北元的骑兵冲过来了。民壮们吓得往后退,岳峰突然拔剑,雪光映着刀刃:\"弟兄们,大吴的土地,不能丢!\"

谢渊在朝堂上听到宣府卫遇袭的消息时,正和李嵩争执。李嵩的声音尖利:\"我说什么来着?岳峰调不到兵,就是守不住!\"

谢渊突然笑了,笑得眼泪都流出来:\"守不住?李首辅可知,岳峰用仅有的八千兵,把夜狼部挡在山梁外?他让民壮举着空盾当疑兵,自己带亲军从侧翼突袭,现在...北元退了!\"

萧桓猛地抬头,御座上的龙纹仿佛活了过来。李德全悄声道:\"陛下,玄夜卫的密报说,岳将军中了一箭,还在指挥作战...\"

李嵩的脸白了,却仍强撑着:\"那...那也是侥幸。没有备用兵,下次怎么办?\"

谢渊盯着他,一字一顿:\"下次?若圣上早发备用兵,岳峰何至于中箭?李首辅,你敢摸着良心说,你扣粮扣兵,不是为了一己私利?\"

萧桓的手指在御案上抠出红痕,案头的《边镇图》被指甲划了道口子,正好在宣府卫的位置。窗外的春雪还在下,像在为谁哭。

片尾

《大吴史?岳峰传》载:\"德佑十四年二月,岳峰以八千兵却夜狼部三万骑,中箭三,犹坐镇城楼。捷报送京,萧桓仅批'知道了',未赏一银。李嵩复奏'峰虽胜,然私调民壮,违制',帝默然。\"

卷尾

调兵之拒,非关兵之多寡,实关君之猜忌。岳峰三疏泣血,字字皆边关风雪;萧桓一旨驳回,句句藏庙堂权衡。李嵩以\"防内变\"为刀,斩的不是边患,是边臣的忠;镇刑司扣粮为锁,锁的不是兵权,是军心的暖。

当宣府卫的民壮举着空盾冲锋时,他们护的不仅是城,更是\"大吴\"二字最后的体面。而紫禁城里的朱批,落在奏疏上的不是墨,是雪——寒了岳峰的心,冻了边军的血,终致后来的\"宣府之溃\"。

后世读史者见\"帝以防内变驳回\"八字,常叹萧桓之昏,却不知专制之痼疾:君疑如影,臣忠难明;权臣如狼,边将如羊。岳峰的箭伤能愈,大吴的溃烂却难医,盖因病根不在边镇,在朝堂;不在北元,在人心。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