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478章 鲸波万里寇巢深,戈船终破瘴烟沉(3 / 4)

加入书签

实行盐铁专卖,官府定价,不许奸商抬价”。萧桓准奏,命“两广盐铁司接管盐场、铁矿,盐价定为每斤三十文,铁价每斤五十文,由玄夜卫监督,严禁私盐、私铁”。

盐铁专卖推行之初,奸商们纷纷抵制,有的囤积居奇,有的造谣说“官盐是苦的”。韩雍让人把官盐、私盐放在一起,让百姓品尝,证明“官盐更干净、更便宜”。他还派官差到各村卖盐、卖铁,盐场、铁矿的工人由流民担任,给工钱、管饭,百姓们都说:“还是朝廷的盐铁好!”

琼州的盐场之前被盐商霸占,工人累死累活却拿不到钱。专卖后,韩雍给工人定了工钱,还修了宿舍、学堂,工人李二说:“现在每天能挣五十文,孩子能上学,比以前强十倍!”盐铁专卖不仅让百姓受益,朝廷的收入也增加了,每月多收盐铁税五千两。

钦州港的商船渐多,韩雍却在州衙后院辟出一间书房,整日对着《南雍志》琢磨——经济复苏只是根基,要让流民真正安下心,还得靠教化。他召来各州知县议事,案上摆着草拟的《南疆教化章程》,烛火在“建学堂、设乡约、明律法”九个字上跳动。

“流民多是山野村夫,世代不识字,突然让孩子入学,他们未必肯。”雷州知县面露难色,“再说聘请秀才、修缮校舍,这笔银子从哪来?”韩雍早有准备,翻开账册:“去年互市盈余五万两,朝廷拨下三万充作教化专款,不够的从各州节余里出。至于百姓不肯,咱们先办试点,让入学的孩子免徭役半年,家长听乡约堂讲律法者,优先分田。”

首批学堂在钦州、雷州各设三所,韩雍亲自挑选先生,多是从江西、湖广请来的落魄秀才,签订“教满三年者赏银二十两”的契约。玄夜卫缇骑负责核查先生资质,防止“劣迹秀才”混入。开学那日,流民的孩子穿着官府发放的粗布校服,怯生生地走进学堂,摸着带墨香的《三字经》,眼睛亮得像星星。先生教认字时,韩雍悄悄站在窗外,见孩子们跟着念“人之初,性本善”,嘴角忍不住上扬。

乡约堂的设立却遇了阻力。钦州乡绅赵员外暗中散布谣言:“韩大人设乡约堂,是要找借口抓百姓坐牢。”百姓起初不敢去,韩雍便带着玄夜卫官差亲自去乡约堂坐镇,第一堂课讲“孝顺父母者免杂役”,还请来邻村的孝子王老汉现身说法。王老汉年过六旬,儿子每日送饭侍疾,韩雍当场赏他两匹布,百姓们见了,渐渐放下戒心。

每月初一、十五,乡约堂挤满了人。乡绅讲“和睦邻里”时,会举“张家借粮给李家,秋收后李家加倍归还”的例子;玄夜卫官差讲律法,用画图的方式解释“偷牛者杖四十,盗粮者罚苦役”,连不识字的老妇都能看懂。墙上的《大吴律》摘要旁,还贴着“举报贪官者赏银十两”的告示,百姓们指指点点,把律法刻在心里。

钦州流民王二的转变最具代表性。他以前靠打架抢地盘为生,被玄夜卫抓过两次。韩雍没罚他,反而让他去乡约堂听了一月课。先生讲“和气生财”时,举了“王二帮人搬货挣工钱”的例子,当众夸他“有力气不如用在正途”。王二红着脸,从此再也不打架,还主动帮乡亲调解矛盾,成了乡约堂的“义务调解员”。他常对人说:“以前觉得拳头硬就行,现在才知道,讲道理、守规矩,日子才能安稳。”

韩雍还在学堂设“实践课”,让孩子们帮着记录乡约堂的案例,既练了字,又懂了法。流民的孩子学会写信后,给远方的亲戚报平安,信里写“学堂有饭吃,官府不欺负人”,越来越多的流民闻讯返乡,南疆的人口半年内增长了三成。玄夜卫的《教化月报》里写道:“各州学堂入学率达七成,乡约堂纠纷调解成功率八成,百姓告状的少了,干活的多了。”

两广布政司的《南疆治理报》送到京师,上面写着“流民返乡者逾万户,开垦荒地十万亩,互市岁入十五万两,学堂开课三十所,乡约堂化解纠纷千余起”。萧桓看着奏报,对谢渊笑道:“韩雍在南疆不仅复了安,更扎了根啊。”

此时的南疆,已不见昔日的荒芜。钦州港商船往来,码头工人扛着货物喊着号子;田间地头,流民们忙着春耕,学堂的琅琅书声与乡约堂的宣讲声交织。韩雍又推行“乡约联保制”:“十户为一保,互相监督,一户犯法,九户连坐;一户守法,十户皆奖。”百姓们为了不连累邻居,互相劝诫,cri率降到了德佑朝以来最低。

最让韩雍欣慰的是,各州推举的“贤民”里,有七成是昔日的流民。他们带着乡亲开垦荒地、兴修水利,把中原的农耕技术传到南疆。玄夜卫在巡查时发现,连偏远的村寨都贴着“守法安身”的标语,孩子们追着官差问“先生教的字怎么写”,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。

风宪司的巡查御史回奏京师:“南疆吏治清明,韩雍所推‘教化为先、律法为辅’之策,深得民心。前镇刑司旧党试图煽动流民闹事,却无人响应,皆因百姓知朝廷是真心为他们好。”萧桓下旨嘉奖韩雍“治南疆有功,加太子少傅衔,赏银千两”,韩雍却将银子全捐给了学堂,奏请“再增十所学堂,广聘先生”。

片尾

《大吴会典?南疆志》载:“‘两广流民尽数返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