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476章 莫道孤臣无退路,江山倚重有君王。(3 / 4)
是为了让制度立得住,让朝局长得稳啊。”
寒风卷着碎雪掠过丹陛,吹动他的袍角,却吹不散他眼中的坚定。他知道,自己争的不是一官半职的去留,而是“权力必须制衡”的规矩,是能让吏治清明、边军稳固的长久之道。
萧桓在御书房召谢渊夜谈,烛火摇曳,映着两人鬓边的白发。“玄夜卫查了,那些谣言是张懋的人散布的。”萧桓递过密报,“你真要走?”谢渊躬身:“臣不是走,是换个地方效力。大同军仓是边军命脉,臣去督建,可保粮储无虞,也避了‘权臣’之嫌,一举两得。”
“你以为朕留你,是怕没人办事?”萧桓叹了口气,起身走到窗前,望着雪中的宫墙,“镇刑司废了,李穆清了,可勋贵的根子还在,他们盼着你倒,盼着旧制复起。你在,他们不敢动;你走了,谁镇得住?李贤虽廉,却少了几分雷霆手段;周毅虽勇,却不懂朝堂博弈。”
他转过身,目光灼灼:“朕给你分权,风宪司掌监察,兵部另择尚书,但你要任‘太子少保’,领‘风宪总监’衔,随时参赞军务,这样既避了‘专权’之名,又能镇住局面,如何?”谢渊望着萧桓眼中的信任,喉头哽咽,终是叩首:“臣……遵旨。”
虽未获准辞功,谢渊仍坚持赴大同督建军仓。他带着风宪司属官,在大同卫选址、画图、监工,事事亲力亲为。军仓按“防潮、防火、防盗”三标准建造,地基铺三层青砖,仓顶覆琉璃瓦,四周挖护城河,玄夜卫缇骑昼夜巡逻。
有粮官建议“多建粮仓,虚报规模”,谢渊当即斥责:“军仓是保命仓,每一块砖都要实!虚报一尺,边军就可能少一口粮!”他亲自验收砖石,用锤子敲打墙面,听声音辨虚实,不合格的当即返工。军属们见他寒冬腊月仍在工地巡查,送来热汤,谢渊接过却分给工匠:“他们更辛苦。”
消息传回京师,张懋在朝堂冷嘲:“谢大人放着中枢高官不做,跑去搬砖,真是越活越回去了。”萧桓却在御案上写下“务实”二字,对近侍道:“这才是谢渊,不恋虚名,只办实事。”
张懋不甘心,唆使御史弹劾“谢渊督建大同军仓,耗费银十万两,远超预算,恐有贪腐”。弹劾疏呈上时,谢渊恰好回京述职,他不慌不忙地呈上《军仓造价明细》,每一笔开支都有工匠、玄夜卫、地方官的三方签字,还附上“琉璃瓦防雪压,较普通瓦贵三成,但可保十年不漏”的说明。
“十万两中,三万两用于加固地基,防北疆冻土塌陷;两万两用于护城河,防土司奸细纵火。”谢渊指着账册,“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,可请户部、玄夜卫共同查验。”户部尚书当场点头:“臣已核过账目,属实。”萧桓将弹劾疏扔在地上:“无凭无据,诬陷重臣,该当何罪?”御史吓得跪地认罪,张懋脸色铁青,再不敢多言。
秋收时节,大同军仓正式落成。仓房五十间,可储粮百万石,每间都有通风口、温度计,玄夜卫的“粮储月报”制度上墙,注明“每月初五盘查,军民代表可旁听”。周毅率领边军将士前来参观,见粮仓坚固、粮堆饱满,激动得跪地:“有这样的军仓,弟兄们打仗再无后顾之忧!”
谢渊站在仓前,望着“实仓固边”的匾额,对周毅道:“军仓是死的,人是活的。要让士兵参与监仓,让军属监督粮饷,才能长久。”他还制定《军仓互查法》:“大同、宣府、延绥军仓每季度互查,防地方官勾结作弊。”此法后来写入《大吴军法》,沿用百年。
年终考核,谢渊再次请辞,萧桓却下旨:“加谢渊少傅衔,仍掌风宪司,兼领军仓监事。特赐‘剑履上殿’,入朝不趋,以示优宠。”旨意一下,朝野震动——这是开国以来文臣少有的殊荣,既是对谢渊的肯定,也是对勋贵旧党的震慑。
张懋等人见萧桓如此信任谢渊,再不敢妄动,甚至主动配合风宪司查案。吏部按谢渊建议,推行“官员异地轮岗制”,防止“盘根错节”;户部清查“勋贵占田”,将多占土地分给军属,民心大安。谢渊虽未完全辞功,却以“分权不夺权,务实不务虚”的智慧,化解了“权臣之嫌”。
清明时节,谢渊再次赴大同巡查,见军仓粮满,边军操练正酣,烽燧炊烟准时升起,心中一片安宁。玄夜卫送来京师消息:“陛下将您的《辞功疏》与《军仓法》刻石立碑,立于太学,供百官效仿。”
谢渊站在长城上,望着南来的春风吹绿草原,想起萧桓的话“江山倚重有君王”,忽然明白:真正的功,不是权位高低,而是能为江山留下制度,为百姓留下安宁。他对身边的缇骑道:“回奏陛下,臣愿留任,直到吏治清明、边军稳固,再无辞功之由。”
春风拂过,吹动他的袍角,远处的军仓在阳光下泛着金光,像一座永远矗立的丰碑,见证着一位老臣“功成不居,务实报国”的赤诚。
片尾
《大吴会典?风宪制》载:“谢渊辞功,帝‘固留不许,加少傅衔,赐剑履上殿’,立‘风宪司、兵部、军仓分权制衡之制’,‘风宪掌监察,兵部掌调度,军仓掌储粮,互不相统,皆对帝负责’。大同军仓‘成于渊之手,储粮百万石,终德佑朝无亏空’,‘
↑返回顶部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