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91章 返景入深林,复照青苔上(4 / 4)

加入书签

制兵器、用边将花名册威胁边军的全部罪行。

代王被宗人府押回京城,废为庶人;冯指挥使在镇刑司狱中自尽,家产抄没;范永斗与晋商同党被处斩,晋商垄断的马市被朝廷收回,改为官办;赵全等包庇官员,或流或贬,大同官场为之一清。

萧枫因戴罪立功,被免去死罪,贬为大同卫千户,戴罪守边。他在谢罪书中写道:"马市一役,方知忠奸只在一念,"字里行间满是悔恨,"余生愿守边赎罪,以报陛下。"

谢渊奏请德佑帝改革盐法,废除"开中纳马"的旧制,改为"官运官销",由玄夜卫监督盐引发放。"盐者,国之命脉,"他在奏折中写道,"不可假手私人,更不可沦为通敌的工具。"

德佑帝准奏,并命谢渊主持晋北矿冶整顿,将铁山旧矿收归国有,严禁私采铁砂。

大同马市恢复后,谢渊制定了《互市新则》:瓦剌贡马需提前报备,由玄夜卫、边军、户部三司共同验看;商队车辆需登记编号,车厢厚度不得超过五寸;所有交易需用官制盐引,私盐引一律没收。

马市入口处立起"验马台",台上的磁石可检测马体内的异物;"验引台"的鎏金板,能识别飞鹰厂的假盐引。这些新规,让马市的交易变得透明而规范。

萧枫在大同卫整肃军纪,将所有飞鹰纹兵器销毁,铁骑的马蹄铁改用普通铁矿砂。他还在边军中立下规矩:"凡涉及瓦剌的交易,无论大小,必须报备,"他指着马市的警示牌,"违者以通敌论。"

边军们的士气重新振作,他们在马市巡逻时,腰杆挺得笔直——那是洗清污点后的骄傲。

大同的百姓渐渐恢复了对马市的信任,他们在市场上与瓦剌商人公平交易,不再有过去的恐惧。一位老商贩说:"谢大人来了之后,马市上的血腥味没了,"他指着阳光下的盐引,"这才是我们大吴的盐引,干净,踏实。"

都察院将飞鹰纹银铃、磁石、盐引残片收入"边地罪证库",旁边的说明牌上写着:"德佑十七年大同马市案证物,飞鹰纹即通敌之记。"

谢渊在证物旁题字:"小恶不除,必成大患;小奸不惩,必酿大乱。"这成为后世治理边地的座右铭。

玄夜卫成立"边地巡查司",每月巡视各马市,验看盐引、兵器、贡马。林缚被任命为巡查司指挥,他的腰间,总挂着那半片盐引——那是瓦剌使者用生命换来的警示。

巡查司的《巡边录》里,详细记录着各地马市的交易情况,任何异常都会被立刻上报,这让飞鹰厂的余孽再无藏身之地。

大同边将们在府衙立了块"警心石",石上刻着《边将花名册》里的警示:"家眷在朝,当思报国;软肋被握,更要守节。"每位边将上任前,都要在石前立誓,绝不与敌寇私通。

石缝里,塞着从马市收集的飞鹰纹残片,那是永远的警钟。

一年后的大同马市,晨雾再次笼罩,却不再有诡秘与杀机。瓦剌的贡马温顺地站在验马台前,商队的马车有序排列,边军与玄夜卫各司其职,一切井然有序。

谢渊再次巡视马市,勘合符靠近贡马时,再无磁石异动;银铃在风中轻响,也不会再有蓝焰。他的目光扫过市场,百姓们的脸上带着平和的笑容,这才是马市应有的模样。

片尾

萧枫在大同卫的一年,屡败瓦剌的小规模入侵,他的铁骑成了边地最可靠的屏障。见到谢渊,他呈上《边军整改录》,上面详细记录了铁骑的训练、装备、军纪,再无飞鹰纹的痕迹。

"末将不敢忘马市之耻。"萧枫的声音诚恳,"余生唯以守边报国。"谢渊拍了拍他的肩,知道他已真正洗清了污点。

马市的角落里,一个孩童捡起块刻着飞鹰纹的碎石,好奇地问:"这是什么?"谢渊蹲下身,轻声道:"是过去的错误,"他将碎石扔进垃圾桶,"现在,它该被扔掉了。"

晨雾散去,阳光洒满马市,照亮了崭新的盐引、温顺的贡马、忙碌的人们。飞鹰纹箭破晨雾带来的血与火,终究化作了边地清明的基石,而那些在迷雾中坚守正义的身影,也永远刻在了大吴的边地史上。

卷尾

《大吴边地志》载:"德佑十七年大同马市案,渊以勘合符验磁石,以飞鹰纹箭破阴谋,擒周龙,惩同党,革盐法,整边军,边地始得清明。"夫边地者,国之门户,马市者,门户之窗,窗明则户固,户固则国宁。大同的晨雾,年复一年升起,却再难掩盖阳光——那是谢渊与无数守边者,用正义与勇气点燃的不灭之光,永远照亮着大吴的北境。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