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74章 三年羁旅客,今日又南冠(3 / 3)

加入书签

方刻在祖宅照壁:"砂七墨三,国法如山;若掺他物,断子绝孙。"孩童们在照壁前背书时,手指会沿着獬豸纹的刻痕描摹。

片尾

《大吴印玺考》终卷记载:"德佑十五年夏,谢渊破三法司印案,熔通敌之印,正国之信。自此,獬豸印纽高悬,飞鹰暗纹永绝,边军战马得食真粟,商民纳马始见真章。"谢渊站在午门獬豸像前,手中勘合符与城楼上的官印在夕阳下相映成辉。他想起查案时的每个细节:印泥燃烧的蓝焰、印模缺角的赤铁矿、边军断腿的骨茬。"林缚,"他忽然道,"去把销毁册的伪造页,拓印百份,分送各衙署。"

新任镇刑司掌印官第一次批红时,看见公案上的印模残片,握笔的手迟迟未落。他知道,自己的每一笔,都将被历史刻进印模的缺角里。风吹过午门城楼,带着印玺案的故事飘向塞北。后世官员路过獬豸像,会抚摸兽角上的刻痕,那是谢渊当年亲手凿下的警示:"官印之下,是万民生计,是边关安危,容不得半分苟且。"

卷尾

太史公曰:观三法司印之变,知官腐之恶,莫甚于盗国之信。镇刑司改印笔以媚敌,掺敌砂以资寇,伪造册以乱制,种种行径,直欲断大吴之信脉,资敌国之兵锋。然谢公以勘合符为眼,以印玺制为刃,于批红笔势中辨忠奸,于销毁册页间破迷局,非独其智,乃其忠也。后之掌印者,当以斯案为鉴,守印如守国,用印如用命,方保官信不堕、国祚绵长。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