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72章 暖风熏得游人醉,直把杭州作汴州(3 / 3)

加入书签

改为三联单,商民、边军、风宪官各执一份,谢渊亲自制定的对账流程让每笔开支都暴露在阳光下。"账册要让百姓看得懂,让敌国看得怕。"

德佑帝下诏:"凡刑部官员,不得与晋商往来,违者罢官。"谢渊的勘合符成为刑部官署的镇署之宝,獬豸纹的光芒照亮每个刑部官员的案头。

《大吴刑案宗》将此案列为甲等大案,首页贴着微缩密信的拓片,谢渊的批注写着:"盐引齿痕,官腐之记;花押颤笔,通敌之证。吾辈当于细微处见真章,方保国法不欺。"

晋商总会的三楼改建为风宪官查案馆,密信、印模、周龙的工牌陈列其中。往来商人路过都会驻足观看,记住官商合流的代价。谢渊在《风宪官纪》中写道:"查案如医病,需望闻问切。望其印信之浊,闻其密信之腥,问其花押之颤,切其官心之腐。唯有如此,方能药到病除。"

风穿过查案馆的回廊,带着密信的故事飘向远方,仿佛在告诉世人:任何秘密终将被国法照亮,任何官腐终将被民心唾弃。

卷尾

太史公曰:观盐引密信之变,知官腐之深在于藏密,官奸之狡在于伪善。赵南星身为刑部尚书,本应守国法、护民生,却甘为镇刑司鹰犬,以花押行通敌,以齿痕分赃银,其罪擢发难数。然谢公以微缩信为引,以花押谱为剑,层层剥茧,终使官商合流之局大白于天下。后之居官者,当以赵南星为戒,守印如守心,护民如护国,方保官声不污、国法不弛。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