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65章 荣华东流水,万事皆波澜(4 / 4)
士兵们围着读牍,有人流泪:\"原来我们缺马,是因为官老爷们把马卖了...\"
萧枫趁机整训:\"现在有了真战马,\"他指着新到的河曲马,\"还有谢大人的密牍,咱们的刀,终于能砍向敌寇了!\"
在周龙的衣冠冢前,谢渊用密牍内容祭告:\"周侍郎,您的血没白流,\"他望着碑上的獬豸纹,\"三法司的蛀虫,已经伏法。\"
边民们自发前来,将密牍内容刻在石碑上,让周龙的故事,永远流传。
此后,每任马政官员上任,都要在密牍碑前宣誓。谢渊的批注\"官商合流,始于印信失序\",成为官制改革的核心思想。
虽破获主犯,谢渊却发现密牍中提到的\"三虎\",尚有一虎未现。\"掌钱虎周龙已死,\"他望着牍末的三叠官印,\"掌印虎、掌马虎,还在暗处。\"
林缚递来密报:\"镇刑司还有余党,正在销毁火漆印模。\"谢渊冷笑:\"烧吧,\"他摸着勘合符,\"牍在,他们的罪证就在。\"
密牍引发的官制改革,触动了更多利益集团。不久,新的密牍在江南被发现,记载着盐商与税官的合流——官腐的故事,还在继续。
但谢渊知道,只要有密牍这样的铁证,有风宪官的存在,黑暗终将被驱散。
多年后,谢渊在《风宪官记》中写道:\"查案如剥牍,层层见血;官腐如硫黄,蚀骨销金。唯以民心为刃,以国法为牍,方能斩尽奸邪。\"
这段话,后来成为风宪官的训诫,与周龙的密牍一起,载入史册。
片尾
德佑十六年春,谢渊再访马政司,暗格已被改建为周龙纪念馆。阳光照在密牍上,\"周龙掌钱\"四字依然清晰,仿佛在诉说一个侍郎的孤勇。
\"大人,\"林缚低声道,\"边军送来新马,\"他指着窗外,\"每匹都烙着獬豸印。\"谢渊点头,獬豸印在阳光下,比任何火漆印都明亮。
密牍的存在,让后来的官员知道:任何官腐,都会留下痕迹,就像硫黄显影,终将真相大白。它成为悬在官场上的利剑,让妄图合流者,心惊胆战。
谢渊摸着牍上的缺角獬豸,忽然明白,官制的完善,从来不是靠某个人,而是靠无数像周龙这样的人,用生命去书写,去揭露。
《大吴马政考》的末尾,附着重抄的周龙密牍,墨迹如新。谢渊的批注在侧:\"官之腐,非牍不能显;法之明,非牍不能张。此牍虽微,重若千钧。\"
风穿过马政司的廊柱,带着历史的回声,仿佛在告诉世人:任何黑暗,都终将被牍证照亮;任何奸邪,都终将被獬豸触破。
卷尾
太史公曰:观马政司密牍之案,知官腐之深,非一人之罪,乃制度之疴。周龙以血书牍,谢渊以牍证奸,终使三法司丑态毕露,马政弊端得除。然牍存而官腐未绝,何也?盖因印信可防,人心难防。后之居官者,当以牍为镜,照己身之垢,守官制之明,方不负周侍郎之血,谢公之忱。
↑返回顶部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