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32章 饥劬不自苦,膏泽且为喜(3 / 3)

加入书签

\"好啊,为了阻止'仓粮借贷',你们真是无所不用其极!连百姓的救命粮都要算计,良心何在?\"

他连夜赶往京师,将证据呈给德佑帝。当王真等人被押入诏狱时,谢渊站在皇宫外,望着巍峨的宫墙,心中百感交集——这场与贪腐的较量,他终于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,但他知道,守护百姓的路,还很长。

在谢渊的坚持下,《贷粮章程》不断完善。新增\"贷粮公示\"条款,要求各州县将借贷情况张榜公布,接受百姓监督;设立\"百姓评议团\",由乡老、里正和普通百姓代表组成,参与贷粮事务的管理;明确规定镇刑司不得干预正常借贷事务,违者严惩不贷。

德佑帝还下旨,将\"仓粮借贷\"制推广至全国常平仓。谢渊亲自编写《贷粮实操指南》,详细说明贷粮流程、利息计算、灾情认定等细则,下发到每一个州县。他不辞辛劳,四处巡视,指导地方官吏推行新政。

当第一份来自其他州县的捷报传来时,谢渊正在批改文件。看着上面\"仓廪充实,百姓安居\"的字样,他终于露出了久违的笑容。窗外阳光明媚,照在他疲惫却欣慰的脸上。

\"仓粮借贷\"制在全国推行。各地预备仓、常平仓重新焕发活力,百姓不再为青黄不接而发愁。春种时节,粮仓开仓贷粮;秋收之后,百姓自觉还粮。利息收入充实了赈济资金,灾年时,朝廷有足够的粮食救济百姓,不再饿殍遍野。

然而,改革之路并非一帆风顺。\"大人,御史台弹劾您越权!\"师爷拿着弹劾奏章,神色紧张,\"说您干预地方事务,破坏朝廷法度。\"

谢渊微微一笑,将奏章丢进火盆,看着纸页在火焰中卷曲、变黑:\"只要百姓能吃饱饭,我这顶乌纱帽,不要也罢。比起百姓的安危,这些虚名又算得了什么?\"他的目光望向远方,那里,是一片丰收的景象,麦浪翻滚,炊烟袅袅。

片尾

大吴学子仍在研读《谢公贷粮改制记》。书中详细记载着\"仓粮借贷\"制的推行过程,以及那些为守护百姓口粮而付出的艰辛努力。各地的预备仓前,都立着刻有《贷粮章程》的石碑,碑文历经风雨,却依然清晰可辨。

每当春荒,老人们便会围坐在一起,讲述谢渊推行贷粮制的故事:\"那是个好官啊,为了咱老百姓,敢和贪官斗,敢改祖宗规矩。没有他,多少人要饿死在荒年......\"而谢渊的名字,永远与这项利民制度紧紧相连,成为大吴王朝救荒史上的一座不朽丰碑,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官员,心怀苍生,为民请命。

卷尾

太史公曰:观谢渊推行仓粮借贷之制,可知利民之策,难在破除积弊;治国之道,贵在心系苍生。其以《贷粮章程》为剑,斩尽贪腐之徒;以监察之权为盾,守护百姓口粮。此制非独解一时之饥,更立百年之规,使仓廪常实,百姓无饥。谢公不畏强权,不惧诽谤,虽九死而不悔,终成千古之功。后之治世者,当效谢公之勇,守此制,护此仓,方不负黎民所托,社稷所望。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