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33章 应是天教开汴水一千余里地无山(1 / 4)
卷语
《大吴河渠志》载:"
河政者,国之重务,民之安危系焉。
"
德佑年间,黄河浊浪排空,运河淤泥壅塞,河官玩忽职守,竟致堤岸坍塌如齑粉,漕粮沉覆似蝼蚁。
谢渊以左都御史之职,察河政之弊,奏请推行《河官考成法》,立"
堤固、河清、仓实"
之考核圭臬。
此举如巨石投湖,激起河官集团与朝中权贵千层浪,镇刑司暗中构陷,地方官吏阳奉阴违。
谢渊凭监察之权,持考成之法,在权谋漩涡与河患危机中披荆斩棘,终成河政考核之典范,泽被后世。
万艘龙舸绿丝间,载到扬州尽不还。
应是天教开汴水,一千余里地无山。
德佑十三年夏,暴雨如注,黄河浊浪裹挟着腥风扑面而来。
谢渊身着素色官袍,腰间玉带扣在风雨中微微晃动,立于决口的黄河岸边。
浑浊的河水如脱缰野马,咆哮着冲垮新筑的堤坝,巨大的轰鸣声震得人耳膜生疼。
方才还在抢险的民夫,被洪水瞬间卷走,他们惊恐的呼救声被浪涛吞噬,只留下破碎的蓑衣在水面漂浮。
岸边堆积着腐烂的粮袋,这是漕运沉没的粮船残骸,散着刺鼻的气味,引得乌鸦在低空盘旋嘶鸣。
"
大人,这已是本年第三次决口!
"
师爷赵文声音颤,雨水顺着他的官帽帽檐不断滴落,手中的灾情奏报被雨水浸湿,字迹模糊难辨,"
河道总督衙门却称修缮完毕,这分明是欺上瞒下!
去年修缮河防耗费白银三十万两,如今堤坝却如此不堪一击!
"
他说着,用力甩了甩手上的雨水,溅起的水花落在泥泞的地面上。
谢渊弯腰抓起一把泥沙,泥沙从指缝间快滑落,触感如同细沙从手中溜走。
他眉头紧锁,望向对岸坍塌的村庄,那里的房屋大半已被洪水淹没,只露出屋顶,村民们在高处哭喊求救,声音里满是绝望。
谢渊攥紧拳头,指节白,指甲几乎掐进掌心:"
回衙!
即刻拟写奏章,明日早朝,我要面奏陛下!
"
他转身时,官袍下摆被风吹起,重重地拍在身后的树干上。
朝堂之上,阳光透过雕花窗棂洒在金砖地面,谢渊手持奏章,蟒袍上的獬豸补子在阳光下微微亮。
他挺直脊背,朗声道:"
陛下,黄河屡决,运河淤塞,非天灾之祸,实人祸所致!
河官玩忽职守,虚报政绩,致使河防形同虚设!
臣奏请将河官政绩纳入考成,制定《河官考成法》,以堤固、河清、仓实为考核标准,严惩渎职之徒!
"
他的声音在空旷的大殿中回荡,字字铿锵。
河道总督陈宏业出列,象牙笏板微微颤抖,他垂着眼帘,不敢直视谢渊:"
谢大人此言差矣!
河防工程浩大,非人力所能万全。
况且祖宗旧制,并无河官考成之法,贸然更改,恐乱朝纲!
"
他说话时,喉结上下滚动,额角渗出细密的汗珠。
"
祖宗旧制?"
谢渊冷笑一声,向前跨出半步,眼中满是嘲讽,"
若祖宗旧制能防河患,何至今日这般景象?去年修缮的堤坝,用的是三合土,本该坚如磐石,可如今一触即溃。
敢问陈大人,那些白银,究竟用在了河防上,还是进了某些人的私囊?"
他的质问如利剑般刺向陈宏业,殿内一片哗然。
德佑帝神色凝重,手指轻轻敲击着龙椅扶手:"
谢卿所言,可有实据?"
"
臣已派人暗中查访,"
谢渊从袖中掏出一卷文书,展开时动作利落干脆,"
这是河工的证词与账本,上面清楚记录着,石料以次充好,工银被克扣大半!
"
他将文书高举过头顶,声音坚定有力。
谢渊的书房内,烛火在穿堂风中摇曳不定,将案头的典籍与图纸的影子投射在墙上,忽大忽小。
案头堆满《大吴河渠志》《工部营建则例》等典籍,还有各地河患的调查报告,纸张上密密麻麻写满批注。
他握着狼毫的手悬在半空,时而皱眉思索,时而摇头叹息,笔尖的墨汁滴落在宣纸上,晕开一个个墨点。
"
大人,这考核期限定为多久合适?"
师爷赵文小心翼翼地问,目光扫过案头堆积如山的文书,他搓了搓手,显得有些紧张。
"
三年!
"
谢渊果断落笔,狼毫在纸上留下苍劲的字迹,"
河防工程非一日之功,三年时间,足以检验河官的政绩。
考成簿需附河道总督印信,确保真实;送吏部时,由玄夜卫护送,防止
↑返回顶部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