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878章 暗联霜署筹制衡不沾党祸避锋芒(6 / 6)
其继续监察百官;石崇身为镇刑司副提督,监管不力,罚俸半年,以示惩戒。”
旨意一下,内侍立刻去传,御书房里,萧桓看着窗外,对刘玄道:“若不是栎弟递来这奏报,朕还不知道石崇、徐靖竟这么大胆。”
刘玄躬身道:“昌顺郡王虽逊位,却仍心系社稷,实为宗室表率。”
萧桓点头,心中对萧栎多了几分信任——萧栎没有借势争权,只是默默护忠良,这样的宗室,他能放心。
南宫郡邸的密室里,萧栎收到老陈带回的旨意,终于松了口气。
他走到《京畿防务图》前,用蓝笔将诏狱署的朱红标记划去,旁边批注“徐靖革职,诏狱归帝辖”
。
烛火摇曳中,他拿起笔,开始整理石崇挪用边军粮饷的证据——下一局,该轮到石崇了。
片尾
天德二年秋末,萧栎的低调布局初见成效:玄夜卫指挥使周显率人彻查诏狱,从水牢里救出了奄奄一息的于科,释放了周显的家眷,还查出徐靖“私设刑具、包庇旧党”
的罪证,徐靖被革去诏狱署提督之职,打入诏狱;前御史李嵩、张谦恢复御史台职,立刻着手弹劾石崇党羽,连吏部尚书李嵩都因“包庇石崇”
被参了一本,被迫请辞;太傅刘玄在朝堂上公开支持“整顿特务机构”
,提议将玄夜卫、镇刑司统归帝直接辖,削弱石崇的权力,萧桓准了。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
石崇因徐靖倒台失去了司法权支撑,又面临御史的持续弹劾,不得不收敛气焰,暂时放弃了构陷谢渊的计划;谢渊虽仍闭门待罪,却收到了萧桓派内侍送来的“安心待查”
口谕,杨武也趁机递上于科的辩白折,为谢渊平反铺垫了基础。
南宫郡邸的密室里,萧栎将《京畿防务图》上石崇的势力范围一一标注,旁边写着“需查边军粮饷”
。
他看着图上渐渐清晰的“忠良防线”
,心中明白:低调不是懦弱,隐忍不是退缩,宗室的价值,不在权柄高低,而在危难时能为社稷撑一道隐形的墙。
烛火摇曳中,他拿起老陈递来的密报——石崇仍在暗中调动玄夜卫,想销毁挪用军粮的证据,萧栎嘴角勾起一抹淡笑,提笔写下“请周显查玄夜卫粮饷账”
,夹在新的宗室奏报匣里,准备递呈萧桓。
这场博弈,才刚刚开始。
卷尾语
《大吴通鉴?史论》曰:“天德二年南宫密议,萧栎之策,实为‘逊帝宗室辅政’之精妙者。
栎无兵无印,却借‘宗亲保家’之名织就制衡网;避‘结党’之嫌,却以宗室奏报匣递达忠言;察朝局缝隙,却引老臣、言官、特务机构长官互为援,于无声中破石崇、徐靖之专权。
其智不在张扬,而在‘知分寸、借势便、护根本’;其忠不在谏言,而在‘避祸不避责、安分不安庸’。”
南宫的雕花木门曾掩住议事声,却掩不住忠良获救的曙光;《京畿防务图》上的朱红毒点曾刺目,却终被制衡的墨色覆盖。
这场密议告诉后世:宗室非仅帝室附庸,亦可成护社稷之盾;权力博弈非仅刀光剑影,亦可凭低调与智慧织就防线;朝局安稳非仅权臣制衡,更需有“不预政却护政”
的宗室、“敢言却不结党”
的言官、“守职却不盲从”
的老臣,共撑一片清朗天。
萧栎的隐形制衡策,终成大吴朝“忠奸博弈”
的转折点,也为后世宗室辅政立了典范:真正的宗室价值,不在锦衣玉食、权倾一方,而在能于帝权缝隙中,为忠良遮风,为社稷挡雨,为天下护一份安稳——这,便是南宫密议留给天德朝,也留给后世最深的治道启示。
hai
↑返回顶部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