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877章 佞人夸功携获去谁怜翅折向天涯(3 / 4)

加入书签

徐靖点头:“大人放心,诏狱署的人都听我的,只要拖着,谢渊就永远是罪臣。”

两人以为做得隐秘,却没注意到不远处的张文将他们的小动作看在眼里——张文虽中立,却看不惯旧党构陷忠良,早已悄悄将石崇、徐靖的往来告诉了周显。

王瑾也察觉到石崇的心思,他走到周显身边,小声道:“周大人,证据若够了,就尽快奏报陛下,再拖下去,边军将士该寒心了。”

周显点头:“王大人放心,祭天后便奏,陛下已有决断。”

王瑾松了口气,又看向谢渊的空位,心里盼着那个空缺能早日被填满。
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

祭天“送神”

礼结束时,暮色已浓。

谢渊府中,管家突然进来禀报:“大人,杨武大人来了,穿着便服,说有急事。”

谢渊一愣,连忙让管家请进来——杨武这半年来很少上门,怕被石崇的人盯上,这次来,定有重要消息。

杨武走进书房,脸上带着压抑不住的喜悦:“大人,周显大人让我带话,说案子有进展了!

瓦剌俘虏翻供,指认是石崇的人逼他作伪证,还有石崇幕僚的供词,都证明大人是被构陷的!

周显大人说,祭天后就会奏报陛下,为大人平反!”

谢渊接过杨武递来的纸条,上面是周显亲笔写的“证据已足,不日昭雪”

,他反复看了几遍,指尖忍不住抖——从元年冬到二年秋,近一年的委屈,终于要结束了。

“真的……能平反吗?”

他声音有些沙哑,不敢相信。

“真的!”

杨武点头,“岳谦将军也来信,说边军将士已准备好,只要陛下下旨,就集体上书请大人复职!”

谢渊看着纸条,又看向窗前的旧战衣,眼眶终于湿了:“德胜门的血没白流,边军的信任没白费……”

窗外的月光照进来,落在案上的书信上,像给这场漫长的等待,镀上了一层希望的光。

次日早朝,萧桓召周显、王瑾、张文等人议事。

周显将半年查得的证据(瓦剌俘虏供词、幕僚供词、伪造密信草稿)呈给萧桓,奏道:“陛下,谢渊案证据确凿,石崇、徐靖构陷忠良,罪证俱在,请陛下下旨为谢渊平反,严惩奸佞。”

萧桓翻看证据,脸色沉了下来:“石崇、徐靖胆大包天,竟敢在祭天期间仍想拖延案审,欺君罔上!”

王瑾上前一步:“陛下,谢渊蒙冤近一年,边军将士盼其复职,百姓也盼忠良得伸,此时平反,既合天意,又顺民心。”

张文也道:“陛下,石崇、徐靖构陷忠良,若不严惩,恐失百官信任,影响朝局稳定。”

萧桓点头:“传朕旨意:为谢渊平反,恢复其太保兼兵部尚书之职,即日入朝理事;将石崇、徐靖打入诏狱,彻查其党羽;李嵩因‘纵容旧党、压案不审’,贬为地方知府。”

旨意一下,百官震动,新政派与中立派皆呼“陛下圣明”

,旧党成员则人人自危。

周显领旨后,立刻去谢渊府中传旨。

谢渊接到旨意时,正在整理边军的冬衣清单,他躬身接旨,声音哽咽:“臣谢陛下恩典!

臣定不负陛下信任,为大吴鞠躬尽瘁!”

周显扶起他:“谢大人,陛下还说,让您明日早朝便入列,南郊祭天的空缺,该补上了。”

谢渊复职入朝那日,岳谦、李默特意从边镇赶回京城,带着百名边军将士在德胜门迎接。

谢渊穿着正一品太保朝服,骑着马从德胜门过,将士们齐齐躬身:“参见谢太保!”

声音洪亮,震得城门上的铜铃轻颤。

百姓也围过来,扔着鲜花和粮食,喊着“谢大人回来了”

,场面热闹得像过节。

入朝时,谢渊走到兵部列次,那个空了近一年的位置,终于被填满。

萧桓坐在龙椅上,看着他,笑道:“谢卿,南郊祭天的空缺,今日总算补上了。”

谢渊躬身道:“臣谢陛下信任,臣定当竭尽所能,护大吴边防,安百姓民生。”

百官纷纷上前祝贺,连之前中立的张文、刘焕都道:“谢大人受苦了,如今冤案得雪,实乃大吴之幸。”

石崇、徐靖已被打入诏狱,旧党树倒猢狲散,没人再敢阻挠谢渊。

朝会后,谢渊走到南郊圜丘,看着那曾空悬的青毡,如今已叠整齐收在礼部,他心中感慨:“正义或许会晚,但终不会缺席。”

谢渊复职后,第一件事便是整顿兵部,将石崇安插的旧党成员全部调离,提拔了一批正直的年轻将领;然后催促户部拨款,解决边军冬衣短缺的问题,岳谦、李默带着冬衣返回边镇,将士士气大振,瓦剌见大吴边防稳固,再也不敢轻易袭扰。

萧桓借谢渊案,彻底肃清了旧党在理刑院、诏狱署的势力,将特务机构全部纳入玄夜卫管辖,由周显统一管理,避免了“机构林立、相互包庇”

的弊端;张文因揭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