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865章 如来翻掌祥云罩定乾坤了(8 / 8)
的见证;边防方面,谢渊与岳谦、李默协同,建立了“边镇联防体系”
,瓦剌全年未敢袭扰,边境百姓得以安居乐业,商旅往来频繁,边镇的经济也渐渐复苏。
次年春,萧桓召集群臣,在奉天殿举行“天德中兴表彰大典”
,追封德佑年间牺牲的岳峰将军、赵武将军等忠良,赏赐谢渊、王瑾、周铁、周显、岳谦等人——谢渊被加封为“太傅”
,仍兼领兵部尚书、御史台,赐黄金百两、良田千亩(谢渊坚辞良田,只受黄金,悉数用于边镇将士抚恤);王瑾被加封为“太子少保”
,周铁被加封为“少保”
,周显被加封为“太保”
,岳谦升为都督佥事。
张文因“整顿吏治有功”
被升为吏部尚书,林文因“归档严谨有功”
被升为礼部尚书,周瑞因“火器制造有功”
被免于追责,继续任工部侍郎。
大典之上,萧桓手持那叠德佑文书,对众臣道:“此文书不仅是谢卿的清白之证,更是大吴‘君臣同心、共渡难关’的见证!
朕登基以来,最欣慰的便是看到诸卿放下党争、同心治国——吏治渐清,民生渐安,边防渐固,这便是天德中兴的开始!
朕愿与诸卿一同,以忠为魂,以民为本,以律为纲,开创属于大吴的盛世,不负列祖列宗的托付,不负百姓的期望!”
众臣齐声应和,声音震彻奉天殿,回荡在皇城上空,也回荡在每一位大吴百姓的心中。
那一刻,阳光透过奉天殿的窗户,洒在金砖上,映着官员们的身影,温暖而坚定——大吴的未来,正朝着清明与强盛,稳步前行。
卷尾语
《大吴通鉴?史论》曰:“天德年间奉天殿裁决之役,实为大吴中兴之枢纽。
萧桓以帝王之智,察党争之弊,凭实证断是非——非唯靠威,更靠理;非唯靠罚,更靠导。
其拍案止争,护谢渊之忠,非私恩,乃辨忠奸以固社稷;斥周德之诬,非苛责,乃明律法以正官风;训群臣团结,非空言,乃定政务以安民生。
谢渊以忠勇担纲,周显以监察护局,周铁以律法为据,王瑾、李默以实证相佐,六部协同,玄夜卫辅,终使朝堂从‘分野’归‘一统’,从‘争执’向‘务实’。”
御座上的紫檀纹路,记下了萧桓拍案的威严;金砖上的朝靴痕迹,映出了群臣从“对立”
到“同心”
的转变;那叠泛旧的德佑文书,纸页间的墨痕与指印,不仅是谢渊的清白之证,更是大吴“君明臣忠、制度为基”
的见证——帝王断事以实,故能服众;臣子行事以忠,故能成事;制度约束以严,故能止乱。
三者合一,方能止党争、固社稷、安民生。
这场裁决告诉后世:朝堂之稳,不在无争,而在“争而有界”
——以实证为界,不凭臆测;以律法为界,不逾规制;以国事为界,不谋私怨。
帝王之治,不在专断,而在“断而有据”
——据祖训以承基业,据律法以正纲纪,据民心以定方向。
臣子之忠,不在盲从,而在“忠而有实”
——实心做事,不图虚名;实据护正,不徇私情;实绩报国,不负信任。
谢渊与萧桓的君臣相得,六部与玄夜卫的协同护局,终将载入大吴史册,成为后世治国理政的镜鉴——同心者兴,务实者强,唯有君臣同心、朝野协力,方能让江山永固、百姓安乐,让中兴之业,绵延不绝。
hai
↑返回顶部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