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864章 布褐蒙尘营稻黍青灯照雪诵诗篇(5 / 5)
书墨痕呈青灰色,松烟墨样也呈青灰色,油烟墨样呈乌黑,三者差异明显;再用放大镜观察,文书墨痕含细小松木炭粒,油烟墨样无此颗粒,故文书墨痕是松烟墨,非油烟墨!”
张启又用针挑取少许文书墨痕,放在火上烤:“陛下,松烟墨遇火不燃,油烟墨遇火易燃,臣可演示!”
他将墨痕放在烛火旁,墨痕果然不燃;再挑取油烟墨样放在烛火旁,油烟墨样立刻燃烧。
理刑院的旧部见状,吓得跪倒在地:“陛下!
臣等是被石崇大人胁迫,才说谎的!
求陛下饶命!”
石崇、徐靖见大势已去,仍想狡辩:“陛下!
就算文书是真,谢渊也有‘权柄过盛’之罪!”
张文立刻出列,递上李嵩“私扣考核银”
的证据:“陛下!
石崇、李嵩勾结,私扣官员考核银,还试图拉拢臣,威胁林文大人,谢大人的‘权柄’是陛下所授,为的是稳定朝局,而非谋私!”
萧桓看着证据,又看向石崇、徐靖,脸色彻底沉了下来:“石崇、徐靖、周瑞、刘达,你们构陷忠良、伪造证据、威胁同僚,罪该万死!
来人,将他们打入诏狱,交由刑部从严审讯!”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
玄夜卫的探子立刻上前,将石崇等人押下。
奉天殿内鸦雀无声,西列的老臣们露出欣慰的笑容,中间的张文、林文也松了口气。
萧桓看着谢渊,语气缓和下来:“谢卿,今日多亏了你与诸位忠臣,才破此奸谋。
你辛苦了。”
谢渊躬身:“陛下谬赞,臣只是做了分内之事。”
奉天殿的烛火终于恢复了平稳,朝堂的分野因真相而消弭,大吴的朝局,终于重回清明。
片尾
天德年间三日后,刑部审结石崇、徐靖一案。
石崇因“构陷忠良、通敌阻防、私扣考核银”
被判终身监禁于诏狱;徐靖因“伪造证据、威胁同僚、包庇旧党”
被判流放三千里;周瑞因“诬告忠良、挪用军饷”
被判罢官,永不叙用;刘达因“伪造文书、潜入官宅”
被判杖刑一百,流放两千里。
李嵩因“任人唯亲、私扣考核银”
被革去吏部尚书之职,贬为庶民,旧党彻底覆灭。
朝堂经此一役,气象焕然一新。
萧桓任命张文为吏部尚书,修订《文官考核制度》,杜绝“任人唯亲”
;任命林文为礼部尚书,完善《档案管理则例》,加强文书核验;谢渊仍兼领兵部、御史台,协助萧桓整顿边防、安抚百姓。
边镇方面,岳谦与李默加强宣府卫、大同卫的防务,瓦剌见大吴朝局稳定,未敢袭扰;江南水灾过后,刘焕与陈忠调拨粮草赈灾,修建水利工程,百姓安居乐业。
天德年间冬,萧桓召集群臣在奉天殿举行“肃清旧党、振兴朝政”
大典,追封德佑年间牺牲的岳峰将军、赵武将军等忠良,赏赐谢渊、王瑾、周铁、周显、岳谦等人。
大典之上,萧桓手持谢渊的德佑年间谈判文书,对众臣道:“此文书非仅为谢卿的清白之证,更是大吴忠良的赤诚之证!
朕愿与诸卿一同,以忠为魂,以律为纲,以民为本,共兴大吴,开创盛世!”
众臣齐声应和,声震奉天殿,回荡在皇城上空,也回荡在每一位大吴百姓的心中。
卷尾语
《大吴通鉴?史论》曰:“天德年间奉天殿党争之役,实为大吴朝局‘忠奸分野、皇权定衡’之转折。
谢渊以忠勇立心,携实证破诬,显社稷之柱;王瑾、李默、周铁诸臣以义气相扶,持据护忠,彰贤臣之德;张文、林文以良知醒悟,弃暗投明,展士人之智;萧桓以帝王之断,观争止乱,验据定罪,彰律法之公。
旧党虽狡,终败于实证;党争虽烈,终止于清明。”
奉天殿的金砖,曾映过东列的私念、西列的赤诚、中立的犹豫,却终在证据与律法的光芒下,洗去尘埃,显露出朝堂应有的清明。
那些泛黄的账册、残破的当票、浅淡的伤疤,不仅是谢渊的清白之证,更是大吴“以证制诬、以律止乱、以忠护国”
的见证——忠良为根,律法为干,民心为叶,三者俱在,方能撑起江山的繁茂。
这场党争告诉后世:朝堂之上,私怨终会消散,党羽终会溃败,唯有忠勇与良知,能经得起时光的考验;帝王之治,非靠强权压制,而靠辨忠奸、明律法、聚民心,方能让社稷安稳、百姓安乐。
谢渊与诸臣的故事,终将载入大吴史册,成为后世为官者的镜鉴——以忠立身,以据行事,以义待人,方能不负江山,不负百姓。
hai
↑返回顶部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