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856章 只待那风声传帝耳 定叫他官职爵位一齐抛(5 / 5)

加入书签

小心,别让他狗急跳墙。”

谢渊躬身应道:“臣遵旨!”

离开御书房,谢渊立刻前往玄夜卫北司,与秦飞商议。

秦飞道:“谢大人,我们已查到石崇与瓦剌使者的联系,使者就藏在京师城南的一座客栈里。”

谢渊道:“好!

明日我们就动手,抓捕使者,拿到实证。”

秦飞点头:“遵大人吩咐!”

而镇刑司衙署里,石崇还在做着最后的挣扎。

他召来刘安和吴奎,道:“明日言官会继续弹劾谢渊,你们趁机在京营和户部散布谣言,说谢渊‘通敌’,扰乱人心。”

刘安和吴奎躬身应道:“遵大人吩咐!”

石崇望着窗外的夜色,心中充满了不安——他不知道,一场针对他的抓捕,即将开始。

奉天殿的朝班,还会继续;朝堂的风浪,还未平息。

石崇的阴谋,看似周密,却早已被谢渊和玄夜卫看穿。

这场正邪的博弈,终究要以正义的胜利,画上句号。

片尾

次日清晨,言官再次递上弹劾折,京营和户部也出现了谢渊“通敌”

的谣言。

石崇坐在镇刑司衙署里,等待着谣言酵,却没想到,玄夜卫的人突然闯了进来——秦飞亲自带队,手持萧桓的圣旨:“石崇勾结瓦剌、改动账册、唆使言官,即刻拿下,打入诏狱!”

石崇大惊失色,想要反抗,却被玄夜卫的人按在地上。

他挣扎着喊:“我是镇刑司副提督,你们不能抓我!”

秦飞冷笑:“陛下有旨,谁敢阻拦,以谋逆论处!”

石崇被押走时,看到谢渊站在衙署外,眼神冰冷。

他心中明白,他的阴谋,彻底败露了。

与此同时,玄夜卫的人在城南客栈抓获了瓦剌使者,搜出了石崇与瓦剌的密信。

萧桓看到密信后,怒不可遏,下旨将石崇革职查办,交由刑部尚书周铁审讯。

旧党成员徐靖见石崇倒台,吓得魂飞魄散,想要逃跑,却被玄夜卫抓获。
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

朝堂上,弹劾谢渊的声音消失了。

李嵩等与石崇有隙的官员,也不敢再妄动。

萧桓召集群臣,道:“谢渊忠心耿耿,为国操劳,石崇构陷忠良,罪该万死!

今后,谁敢再与旧党勾结,以石崇为例!”

群臣躬身应道:“陛下圣明!”

谢渊站在朝班中,望着龙椅上的萧桓,心中明白:这场风波,虽然平息了,但旧党的余孽还在,他还要继续努力,守护大吴的江山。

卷尾语

《大吴通鉴?史论》曰:“石崇之谋,起于私怨,成于奸巧,欲借朝局之隙倾忠良、夺权柄,殊不知邪不胜正,阴谋终难掩天日。

谢渊之守,在于刚正,在于远虑,早察奸谋而布防,联玄夜卫以除奸,终保朝堂清明、江山稳固。

此亦大吴朝局由乱入治之关键——忠良在,则社稷安;奸佞除,则民心向。”

石崇的悲剧,源于他的贪婪与狠毒。

他视权柄为私物,视忠良为仇敌,勾结外敌,篡改文书,唆使言官,无所不用其极。

他以为旧党联动、官官相护便能瞒天过海,却忘了帝王的英明、忠良的警惕、玄夜卫的监控。

他的阴谋,如泡沫般易碎,最终不仅没能扳倒谢渊,反而葬送了自己的性命,也让旧党彻底覆灭。

谢渊的胜利,源于他的刚正与远虑。

面对石崇的构陷,他不慌不忙,一面做好本职工作,稳固边镇防务;一面联合玄夜卫,监控石崇的动向;一面借助户部、吏部的忠良力量,揭露石崇的阴谋。

他的坚守,不仅保住了自己的清白,更保住了大吴的军政稳定,印证了“忠良为社稷之柱石”

的道理。

萧桓的明断,是这场斗争胜利的关键。

他没有被言官的弹劾蒙蔽,也没有被石崇的阴谋误导,而是信任谢渊,支持玄夜卫查案,最终及时拿下石崇,肃清旧党。

他的英明,让朝堂避免了一场更大的动荡,也让大吴的中兴,有了更坚实的基础。

历史的尘埃落定,镇刑司的旧衙署早已荒芜,可石崇的奸谋与谢渊的忠良,却永远留在了大吴的史册中。

它告诉我们:权柄可以诱惑人,却不能腐蚀人;私怨可以记恨人,却不能陷害忠良。

唯有坚守刚正、心怀社稷,才能在朝堂的风浪中,站稳脚跟,成为江山的守护者。

hai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