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841章 金陵独对萧萧木古渡频思浩浩江(6 / 6)

加入书签

p>

他知道,自己的余生,或许不会再有京师的荣光,却能在南京这片土地上,用自己的方式,守护一方安宁,弥补当年的过错。

夜深了,周德熄灭烛火,躺在榻上,很快便进入了梦乡。

梦中,他回到了德佑二年的京师,看到谢渊在议事厅彻夜未眠,看到死士们慷慨赴死,看到萧桓在敌营中坚守气节。

醒来时,眼角竟有泪痕——那是悔恨的泪,也是释然的泪。

南京的雪还在下,覆盖了过往的过错,也孕育着未来的希望。

周德知道,新的一天,他还有很多事要做,还有很多责任要担。

卷尾语

《大吴通鉴?周德传》评曰:“德初为党争棋子,妄攻忠良,被贬而悟,阅旧档而知国难,递密信而揭阴谋,虽未返中枢,然在南京勤勉任职,终成善果。

盖人之过,非不可改;心之悔,非不可赎也。”

周德的一生,恰似一场被党争裹挟的浮沉,从京师的愤懑难到南京的悔悟坚守,他的每一次转变,都暗合着朝局的脉动。

石崇、徐靖的覆灭,印证了“多行不义必自毙”

的古训。

他们以党争为刃,以权欲为饵,终究在铁证面前土崩瓦解,成为朝局清明的垫脚石。

而周德这枚被丢弃的棋子,却在悔悟中完成了自我救赎,从阴谋的参与者,变成了正义的推动者,其意义远个人命运的转折——它昭示着,即便是深陷迷局的人,只要尚存一丝赤诚,便终能找到归途。

谢渊的坚守,则在这场余波中愈耀眼。

面对石崇的步步紧逼,他不卑不亢,以史实为盾,以民心为刃;面对周德的迟来醒悟,他未曾报复,尽显大臣之风。

他的存在,如定海神针,让朝局在党争余波中始终未偏航向,也让“忠良”

二字,有了最鲜活的注脚。

萧桓的处置,尽显帝王的权衡之术。

对周德的冷处理,是维稳的智慧;对石崇的雷霆肃清,是惩恶的决心。

他既借周德的密信揭穿了阴谋,又未让党争再次激化,最终以最小的代价,换来了朝局的清明。

历史的尘埃落定,南京的档案库依旧阴冷,京师的奉天殿依旧庄严。

周德的故事告诉我们:过错并不可怕,可怕的是不知悔改;党争或许汹涌,终究敌不过忠良的坚守与帝王的明断。

而那些在风波中醒悟的人、坚守的人、明断的人,共同构成了大吴江山最坚实的脊梁。

hai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