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841章 金陵独对萧萧木古渡频思浩浩江(5 / 6)
。
铁证如山,石崇的阴谋彻底败露。
萧桓怒拍御案:“石崇!
徐靖!
竟敢篡改账目,构陷忠良!
传旨,将二人革职查办,押入诏狱,交由周铁彻查!”
内侍官高声宣旨,侍卫们立刻前往石府与徐府,将二人捉拿归案。
石崇、徐靖被抓的消息传到南京时,周德正在处理江南漕运的公文。
当南京兵部尚书告诉他“石崇、徐靖因篡改宣府粮饷账目,构陷谢渊,已被陛下革职下狱”
时,周德手中的笔“啪”
地掉在地上,久久说不出话来。
他既感到解气——石崇、徐靖这两个利用他的奸佞,终于得到了应有的惩罚;又感到震惊——他没想到自己的一封密信,竟真的起到了作用;更感到一丝茫然——石崇倒台了,他的仇报了,可自己被贬的结局,却无法改变。
南京兵部尚书见他神色异常,便问道:“周大人,你怎么了?”
周德勉强笑了笑:“没什么,只是没想到石崇竟敢如此大胆。”
尚书叹了口气:“石崇结党营私多年,早该伏法了。
多亏了谢太保忠心耿耿,又有陛下圣明,才揭穿了他的阴谋。”
周德心中五味杂陈,他想起自己当年的难,想起谢渊的隐忍,想起档案库里的真相,终于明白:正义或许会迟到,但绝不会缺席。
而他自己,也终于为当年的过错,做了一点弥补。
当晚,周德独自来到南京城头,望着北方的夜空,心中的愤懑渐渐消散,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平静。
他掏出怀中的邸报,上面记载着石崇、徐靖伏法的详细经过,还有萧桓“肃清党羽,整顿吏治”
的旨意。
他轻轻抚摸着邸报上“谢渊”
的名字,心中默念:“谢尚书,当年是我错了,今日总算还你一个清白。”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
他知道,自己再也回不去京师了,南京将是他余生的归宿。
但他并不后悔,因为他终于做了一次正确的选择,终于对得起自己当年随萧桓北征时的赤诚。
石崇、徐靖伏法后,朝局逐渐清明。
周德在南京兵部安心任职,不再关注京师的权力斗争,而是将全部精力放在了江南的军务上。
他整顿漕运防务,加强江南卫所的训练,还亲自前往松江府巡查,解决了当地卫所军器陈旧的问题。
南京兵部尚书对他愈器重,多次在奏折中举荐他:“周德虽曾有过,然醒悟后勤勉任职,整顿江南军务颇有成效,堪为可用之材。”
萧桓看到奏折后,只是淡淡一笑,并未召回他,却也升了他的官,让他任南京兵部右侍郎。
接到升职的旨意时,周德正在巡查苏州卫。
他望着江南的大好河山,心中满是释然。
他知道,萧桓这是既肯定了他的功绩,又不愿让他再卷入京师的纷争,这份安排,对他而言,已是最好的结局。
这年深秋,周德再次来到档案库,取出德佑二年的旧档,仔细整理后,交给老吏:“这些档案都是国之瑰宝,务必妥善保管,让后人知晓当年的艰难与忠良的牺牲。”
老吏躬身应道:“周大人放心,下官定会妥善保管。”
离开档案库时,夕阳洒在院落里,给陈旧的建筑镀上了一层温暖的金光。
周德望着远处的秦淮河,心中再也没有了愤懑与不甘,只剩下平静与坚守。
他知道,自己的余生,将在南京度过,将在为江南军务操劳中度过,这既是对当年过错的弥补,也是对忠良精神的传承。
或许京师的朝堂上,还会有新的风波;或许谢渊还会面临新的挑战,但这些,都与他无关了。
他只愿守住江南的一方安宁,守住自己心中的那份正义与赤诚,便已足够。
片尾
南京的冬雪悄然而至,覆盖了兵部衙署的院落。
周德坐在值房里,整理着今年的江南卫所考核册,案上的炭火燃得正旺,暖融融的。
随从走进来,递给他一封家书:“大人,家中来信了,说公子在京师考中了秀才。”
周德接过家书,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。
他提笔回信,嘱咐儿子“务必勤勉读书,将来为官,当以谢太保为楷模,忠君爱国,清正廉明”
。
写完信,他将信仔细折好,装入信封,又取出那本被他翻得卷边的德佑二年密报副本,轻轻放在家书旁。
他想起自己当年的糊涂,想起谢渊的忠良,想起石崇的覆灭,心中满是感慨。
这场由旧案引的风波,让他从一个被利用的党争棋子,变成了一个醒悟的留都官员;从一个执着于“君恩”
的愤懑者,变成了一个坚守“社稷”
的务实者。
窗外的雪越下越大,秦淮河畔的景色一片银白。
周德走到窗边,望着雪花飘落,心中一片平静。
↑返回顶部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