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829章 不恋深潭沉旧迹敢凭刚骨搏清欢(7 / 11)
除奸贼,安天下”
。
玄夜卫按旨彻查镇刑司、诏狱署旧部,周显亲自主持审讯,查出牵连官员七十余人,其中二十余人因“参与构陷忠良”
被判斩刑,其余或贬谪边地,或流放充军。
周铁同步推进冤假错案平反,三个月内为百余位蒙冤官员恢复名誉,还家产,百姓对此赞不绝口。
谢渊路过街头,见茶肆中百姓热议“逆党伏法”
“新政利民”
,心中百感交集。
他想起南宫事变时的凶险、逆党构陷时的艰难,如今终见民心所向,脚步也轻快了几分——守稷护民,虽千难万险,终有回响。
新政推行半载,大吴朝堂已显新气象:批通过乡试的学子赴京参加会试,寒门出身的新官陆续补入六部、州县,带来清新政风;周铁平反的冤臣重返岗位,吏治腐败得到遏制;张毅整顿工部后,军器质量显着提升,城防工事加紧修筑;杨武操练的京营军纪严明,边镇报送的“瓦剌不敢近边”
的奏报日渐增多。
萧桓在奉天殿召集群臣议事,户部侍郎陈忠呈上账册:“陛下,自惩治贪腐、规范赋税以来,国库已增收三十万石粮米,储银逾两百万两,边军粮饷已足额拨付三月。”
萧桓面露喜色,看向谢渊:“此乃谢尚书与诸位爱卿之功。”
谢渊躬身道:“陛下,新政初显成效,但藩王占地、土地兼并、边军装备更新等难题仍待解决,臣恳请陛下准臣牵头,逐一谋划对策。”
萧桓颔:“准奏。
凡事需与群臣商议,循序渐进,不可操之过急。”
殿外日光正好,透过窗棂洒在谢渊的朝服上,映得绯色衣料泛着温润的光。
他望着萧桓坚毅的面容,又看向阶下同心同德的群臣,心中清楚:盛世之路道阻且长,但只要君臣同心,稷心不移,大吴终将迎来朗朗乾坤。
新政推行一年,科举带来的人才活力已充分显现,寒门士子在六部、御史台等要害部门占据一席之地,与谢渊、周铁等忠良形成“清流”
势力,有效制衡了残存的旧臣势力。
然而,更深层的积弊也随之凸显——藩王宗室特权过大,已成国家沉疴。
萧桓在奉天殿召开御前会议,谢渊率先出列,呈上御史台与户部联合核查的密报:“陛下,据查,全国藩王共计二十七家,占地一千两百万亩,其中燕王占地一百八十万亩,楚王一百五十万亩,蜀王一百二十万亩。
按祖制,藩王土地全免赋税,且多有强占民田、欺压佃户之事,陕西、河南等地因藩王占地引的流民纠纷,已达百余起。”
密报数据详实,附带各地流民申诉状五十余份。
周铁补充道:“陛下,藩王不仅免税,还常干预地方政务,阻挠新政推行,楚王便曾扣押地方科举考官,称‘寒门士子不配主考’。”
群臣哗然,王直起身道:“陛下,藩王不纳粮、干政事,实乃国之巨患,若不整治,财政难继,民心难安。”
萧桓皱紧眉头,指尖反复摩挲玉玺,神色凝重。
他深知藩王问题的棘手:元兴帝萧珏定下“藩王戍边、免赋养亲”
祖制,历代君主皆不敢轻易触碰;且复辟时曾借燕王、楚王兵力,如今翻脸整治,恐落“忘恩负义”
之名,更怕激起藩王叛乱,重蹈吴哀帝时“靖难”
覆辙。
“削藩之事,牵一而动全身。”
萧桓缓缓开口,“燕王手握边军兵权,楚王在江南根基深厚,若强行处置,恐引战乱。”
几位与藩王有姻亲的旧臣立刻附和:“陛下圣明!
祖制不可违,宗亲不可弃,望陛下三思!”
谢渊早已料到萧桓的顾虑,从容道:“陛下,削藩非‘废藩’,可分三步走,循序渐进。
第一步,‘核田定赋’:由御史台、户部、礼部联合组建‘宗室田亩核查司’,按《大吴会典?宗人府职掌》,核定藩王‘法定免税田’——亲王五十万亩,郡王三十万亩,出部分按民田标准征税,每亩三升。”
他顿了顿,继续道:“第二步,‘限权安民’:明令藩王不得干预地方行政、科举、司法,违者由宗人府议罪,重者削去爵位;已强占的民田,限半年内归还,由朝廷给予合理补偿。
第三步,‘迁藩实边’:挑选年轻藩王子弟,赴宣府、大同等边镇历练,授“参将”
虚职,既示恩宠,又削其京城势力。”
萧桓听完谢渊的谋划,眼中闪过赞许:“此策兼顾祖制与新政,可行。”
遂命谢渊为“宗室田亩核查司”
总领,周铁、礼部尚书王瑾为副,即刻制定具体细则。
谢渊率人闭门三日,敲定《宗室田亩核查条例》《藩王行为规范》两份文书,明确“核查司持节办案,藩王不得阻挠”
“逾期不还民田、拒缴赋税者,削爵收地”
等刚性条款。
细则拟定当日,燕王、楚王便通过京城亲信送来密信,隐晦威胁“宗室不
↑返回顶部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