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770章 昭示江南七郡吏官绅魄丧畏刑章(3 / 5)

加入书签

私藏好米”

线索。

谢渊将结果汇总,赴乾清宫奏报:“陛下,苏州知府以沙充米,罪证确凿;户部侍郎通风报信、松江知府隐匿弊情,皆需严惩。

臣已将沙米样本、账册传示各府,今江南粮仓自查已毕,掺假之弊大减,漕粮米质可保。”

萧栎翻看实证,捻起一粒沙米,叹道:“朕竟不知,江南漕粮竟掺沙至此!

谢卿,你查抄粮仓、传示实证,做得好!

若不釜底抽薪,此弊恐难根除。”

遂下旨:“苏州知府革职抄家,流放三千里;户部侍郎(江南籍)革职,押入理刑院审讯;松江知府革职留任,戴罪补缴好米;江南七府需按月上报粮仓核验结果,玄夜卫与御史台轮流督查。”

谢渊躬身领旨:“臣遵旨!

定将此旨传示江南,让官绅皆知律法威严。”
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

返回苏州后,谢渊主持“沙米实证传示会”

,江南七府知府、漕官、士绅代表皆到场。

会上,谢渊展沙米样本,读账册分润记录,又命人抬来一筐沙米、一筐好米:“诸位请看,此沙米乃苏州私仓所获,边军食此米,锅底沉沙半寸;此好米乃元兴朝漕粮,士卒食此米,方能御边。

尔等若再敢‘以沙充米’,苏州知府便是前车之鉴!”

士绅代表中,有人欲辩,见谢渊目光如炬,又观沙米实证,终不敢言。

常州知府躬身道:“谢太保,下官已将府内次米全部折价,日后定严验米质,绝无掺假之弊。”

谢渊点头:“诸位若真心为江南、为边军,当遵新规、守律法,而非与士绅勾结,谋一己之私。”

传示会毕,各府官员皆神色凝重,再无往日的轻慢——实证在前,律法在侧,谁也不敢再存侥幸。

谢渊命人将苏州私仓的沙粒筛出,共得沙五千石,用于修缮江南漕运码头;次米变卖得银千五百两,充作边军冬衣经费;好米五千石,由玄夜卫护送解京,交边军粮库。

边军副总兵派人送来感谢信:“士卒食得苏州好米,士气大振,冬防操练更勤,瓦剌探子已不敢靠近边境。”

信中还附士卒手绘的“无沙米饭”

图,虽笔法粗糙,却透着满心欢喜。

谢渊将信呈给萧栎,萧栎笑道:“谢卿,你查抄粮仓,不仅破了弊案,更让边军安了心,让江南官绅收了心,此乃‘釜底抽薪’之功!”

谢渊躬身道:“陛下,此非臣一人之功,乃三方查抄防官官相护,实证传示儆效尤,律法威严镇贪腐之功。

臣只是做了该做的事。”

为防“以沙充米”

之弊复萌,谢渊拟《江南粮仓常查制》,奏请萧栎准行:“每季度由玄夜卫、御史台、户部各派一人,组成‘粮仓核验组’,赴江南七府随机查仓;各府粮仓需设‘米质公示牌’,每日公示米质(上白米中米次米)、含沙量,接受百姓监督;士绅捐粮需由三方同验,合格后方可入仓。”

萧栎准奏:“此制甚妥!

着载入《大吴会典》,永为定制。”

谢渊又命人将苏州查抄的沙米样本、账册实证,与《粮仓常查制》一并供奉于团营忠勇祠,旁附边军士卒的感谢信,让后世官将知“以沙充米”

之害,守“漕粮清明”

之责。

祠内香火缭绕,实证与信札并列,像在诉说着这场“釜底抽薪”

的较量,也在警示着:漕粮乃国脉,不可有半分贪腐;直臣乃柱石,不可有半分退缩。

江南巡抚送来《粮仓常查季奏报》:“七府粮仓米质皆达‘中米’以上,含沙量不足百分之一;士绅捐粮合格率达九成五,较此前提升六成;边军已收到江南好米十万石,士卒食后无一人因米致疾。”

谢渊将奏报呈给萧栎,萧栎大喜:“谢卿,江南漕运终得清明!

朕欲加你为‘太傅’,兼领江南漕运总督事,卿可愿担此任?”

谢渊躬身辞道:“陛下,臣愿留任兵部,继续监督漕运新规与粮仓常查制推行。

江南漕运总督一职,当择熟悉江南风土、清正廉明者任之,臣举荐御史台监察御史(曾参与查抄苏州粮仓),其查案严谨,必能胜任。”

萧栎点头:“卿过谦了!

准卿所荐,仍命你总领漕运整饬事,遇重大弊案,可直接奏报。”

户部奏报:“江南漕粮全年解京六十万石,米质达‘上白米’者占八成五,含沙量不足百分之一,损耗降至一成,创元兴朝以来最佳;边军冬衣经费充足,宣府卫、蓟州卫士卒皆着新衣、食好米,士气大振,瓦剌全年未犯边。”

谢渊将奏报呈给萧栎,萧栎召集群臣,在乾清宫设宴,席间对谢渊道:“今日之宴,为漕运清明,为边军安宁,为社稷安稳,谢卿当居功!”

谢渊起身举杯,朗声道:“臣之功,乃陛下明断、三方协力、百姓监督之功!

愿我大吴漕运永无沙米之弊,边军永无饥腹之苦,苍生永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