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769章 银能买绢难买米军食怎缺这桩(5 / 6)

加入书签

“陛下,臣所求非赏赐,乃漕运长久清明、边军长久安稳、苍生长久安乐。

今新规初行,仍需监督,臣请陛下将赏赐转赐边军,为士卒添冬衣、买药材,让他们能暖暖和和地御边,臣心足矣。”

萧栎叹道:“卿乃真直臣!

朕准卿所请,且命将‘漕运银粮拉锯’之事载入《大吴会典》,附卿的复函与实证,为后世戒——让子孙后代知,粮为邦本,不可因银钱虚名而忘根本。”

谢渊走出乾清宫时,夕阳西下,余晖洒在宫墙上,像为江山镀上了一层暖意。

他想起江南巡抚送来的奏报里写:“自新规推行,江南百姓见士绅按亩纳粮,自己的粮税少了,都说是‘谢太保为苍生办了实事’。”

心中忽然涌起一股暖流——直臣之路虽难,虽常遇私弊与勾结,然只要能护边军饱食、护苍生安乐、护江山安稳,所有的艰辛,都值了。

片尾

漕运银粮拉锯案尘埃落定:江南士绅全年共缴漕粮六十万石,其中上白米四十八万石,次米仅二万石,漕运损耗降至一成,与元兴朝周忱任内持平;士绅拟捐的百万两银,因“来源不正、意图谋私”

,萧栎命不予接收,士绅只得将其用于补缴隐匿田亩的粮税及罚银,共补缴粮税万五千石、罚银五万两;用于修缮江南漕运码头与边军营房;江南士绅中参与密议“捐银掺米”

的十人,皆被削去“优免役”

特权,永不得参与漕运事务,且需补缴粮税万石。
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

《大吴律?食货律》“漕粮不得折银代纳”

条下,新增“成武朝士绅捐银代粮拒之例”

,附谢渊的复函、玄夜卫的实证摘要,及边军次米样本的描述;江南各府衙署门前皆刻“银不可代粮,粮乃军本”

八字石碑,碑阴刻着边军士卒的家书片段,以警示官绅,不忘边军疾苦;玄夜卫江南分司增设“漕粮银粮监督岗”

,专查“以银代粮”

“掺次米”

之弊,永为定制,后世沿用百年。

南宫太上皇萧桓闻银粮拉锯案审结、漕粮抵京,派近侍送来元兴帝当年食用的漕粮白米样本,附言:“谢卿辨银粮之辨,护边军之命,真乃大吴柱石,不负元兴帝对直臣之期许。”

谢渊将此样本与士绅的鎏金函、自己的复函、边军赠送的粟米一并供奉于团营忠勇祠,祠内新增一块石碑,刻“银粮拉锯,拒私护公,漕粮安边”

十二字,碑阴刻着《大吴会典》中关于此案的记载,以纪此事,警示后人。

江南巡抚送来《漕运新规推行年度奏报》,奏报中写道:“江南士绅已习惯按亩纳粮、优粮优价,上白米占比稳定在八成以上;边军食好米后,冬防无一人因食次米致疾,瓦剌见边军军容整肃,撤回边境骑兵,再不敢犯边;自耕农因士绅匿田减少,粮税负担减轻三成,民心安定,无一人因漕运上访。”

谢渊将奏报呈给萧栎,萧栎笑道:“谢卿,有你在,大吴漕运无忧,边军无忧,苍生无忧!”

卷尾语

漕运银粮拉锯案,以士绅献银百万请免新规始,以谢渊拒银护粮、新规推行终,月余博弈,不仅是“直臣与士绅的银粮之争”

,更是“公义与私弊、制度与特权”

的深层较量。

谢渊之拒,非“不近人情”

,实乃“洞悉国本、坚守根本”

:他辨银粮之异——银为流通之资,可应急却不可代根本;粮为生存之基,可养军亦可养江山;他明新规之要——非为惩士绅,乃为立漕运之制,让田亩清楚、米质合格、负担公平;他破官绅之谋——借玄夜卫的实证拆“捐银助边”

的虚誉,凭《大吴律》的威严堵“以银换权”

的私路,终让公义战胜私谋。

从心理与策略维度观之,谢渊的应对展现了“刚柔并济、精准施策”

的极致:初接士绅函时的“静”

,是先查实证、不盲动,避免落入“拒捐输”

的舆论陷阱;复函拒之的“刚”

,是凭律法、引先例,让士绅无从辩驳;揭露官绅勾结的“明”

,是呈实证、不遮掩,让陛下看清私谋本质;辞赏赐转赐边军的“仁”

,是恤士卒、不贪功,彰显直臣本心。

他既未因“百万两银”

的诱惑而动摇,也未因官官相护的压力而退缩,始终以“边军饱食、苍生安乐”

为核心,每一步皆击中矛盾要害,终让新规落地,漕运清明。

《大吴名臣传?谢渊传》载:“漕运银粮拉锯,渊拒百万之银,护万石之粮,帝赞曰:‘渊之智,在能辨银粮之辨;渊之忠,在能护边军之命;渊之仁,在能恤苍生之苦。

’”

诚哉斯言!

谢渊的智慧,非“权谋机变”

,乃“洞悉国本、尊重事实”

——边军需粮是实,士绅谋私是实,律法不准是实;谢渊的忠诚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