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768章 边军得食眉舒展苍生免负乐耕氓(4 / 5)
三十余人主动申报匿田,补缴粮税;松江士绅王氏派人去通判家,似想销毁证据。”
谢渊看过密报,对秦飞道:“你派人去松江,在通判家附近设伏,若王氏的人来,一并拿下,当作串通的实证。”
秦飞应声而去,衙署内只剩下谢渊与案上的方案、地图,灯火下,纸页上的字迹泛着光,像一道道通往漕运清明的路径。
三日后,秦飞传回捷报:“松江漕运通判家查抄银八千两,账册记着‘士绅王氏送银三千两,为掺次米’;王氏派去销毁证据的人已被抓获,供认‘通判承诺为王氏掺米开绿灯’;扬州暗探报,江南籍官员暂无异动,皆在观望试点情况。”
谢渊将捷报呈给萧栎,萧栎笑道:“谢卿,试点尚未开始,便有此成效,可见方案得民心、慑贪腐!”
谢渊躬身道:“陛下,此乃制度之功,非臣之能。
待试点推行,臣再根据情况微调,确保全江南推广时无阻碍。”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
苏州、松江传来试点启动的消息:玄夜卫与户部吏员联合核查田亩,百姓围在田埂旁观看,有士绅主动指认匿田界碑;码头验米处,三方官当场验米,上白米一过秤,便有吏员喊“加价五分”
,围观漕卒鼓掌;监察点的密报箱刚挂上,便有暗探扮成粮工,将一张写着“某粮户欲掺次米”
的纸条投了进去。
谢渊收到沈毅的密报,说“苏州士绅某缴上白米百石,获加价银五两,当场对其他士绅说‘缴好米划算,还能免罪’”
,心中稍定——试点的第一步,走稳了。
试点成效初显:苏州核查田亩完毕,新增纳粮田五百亩,预计多缴粮千五百石;松江验米处,上白米占比从试点前的三成升至七成,次米占比降至一成;江南籍官员见试点顺利,再无人提异议,户部尚书(江南籍)还奏请“派户部吏员赴苏州学习试点经验,以便全江南推广”
。
谢渊将成效奏报萧栎,萧栎下旨:“苏州、松江试点成效显着,下月起在江南七府全面推广,命谢渊总领推广事宜,玄夜卫、御史台、户部皆听调遣。”
推广前,谢渊召集江南七府的知府、漕官,在苏州府衙开培训会。
会上,他展《监察图》,指认各府绅势核心:“常州府的李氏士绅,常年与府同知勾结,此次推广,某已派玄夜卫盯着,若再舞弊,定严惩不贷!”
常州府同知脸色白,忙起身道:“太保放心,下官定配合推广,绝不敢包庇。”
谢渊又讲“优粮优价”
的实惠:“去年某士绅掺次米百石,仅获银十八两,今年缴好米百石,获银三十五两,还免匿田之罪,孰优孰劣,诸位当知。”
众官纷纷点头,再无观望之态。
江南七府全面推广新规:田亩核查完成,共查出匿田两千亩,补缴粮税六千石;米质大幅提升,上白米占比八成,次米不足一成;分段监察点共收到密报三十余条,查实官绅串通三起,皆按律惩处,无一人漏网。
户部奏报:“江南漕粮月解京量从三万石增至四万五千石,损耗降至一成,与元兴朝周忱任内持平;边军粮官报,士卒食好米后,腹泻者绝迹,士气大振。”
谢渊走到案前,将《漕运新规》定稿、《监察图》正本、试点与推广的成效册,一并放入紫檀木盒(岳峰旧物),贴上封条,题字“大吴成武漕运改革档”
,命人送入兵部密库。
木盒旁,放着元兴朝周忱的《漕运奏疏》与玄夜卫查得的贪腐实证,三者并列,像在诉说着两代直臣为漕运清明的坚守。
亲兵走进来,递上一杯热茶:“大人,边军送来感谢信,说士卒已吃上今年的新米,还托人带了些来,让您尝尝。”
谢渊接过茶,又接过一小袋新米,指尖捻起一粒,青白饱满,放在鼻尖轻嗅,满是稻禾的清香——这是新规的味道,是公义的味道,是边军与苍生安稳的味道。
片尾
漕运改革方案全面落地一年,江南漕运成效斐然:士绅匿田现象减少九成,漕粮岁入增十五万石,上白米占比稳定在八成五以上,损耗长期控制在一成;边军冬粮充足,宣府卫、蓟州卫再无士卒因食次米患病,瓦剌见边军军容整肃,撤回边境骑兵,五年未犯;江南百姓因士绅按亩纳粮,自身粮税负担减轻三成,秋收后米价平稳,安居乐业,无一人因漕运上访。
松江漕运通判、苏州知府因贪腐被判处流放三千里,家产充作漕运码头修缮费;江南籍官员中涉嫌包庇者五人,皆革职留任,戴罪立功,任内无再犯者;士绅中贪腐重者十人,流放两千里,轻者补缴粮税后免罪;良善士绅获“漕运良民”
称号,可优先参与地方赈灾,士绅风气渐正。
《江南士绅漕粮纳缴新规》《漕运分段监察制》载入《大吴会典》,成为定制,后世沿用百年,元兴朝周忱的《漕运奏疏》与谢渊的《改革方案》并列存放于户部档案库,标注“漕运治理典范”
。
南宫太上皇萧桓闻改革
↑返回顶部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