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762章 官官相护难阻铁笔写春秋(3 / 5)
吞漕粮,若有,一并记录,奏请陛下裁决,绝不因宗室而徇私。”
第七封回信,谢渊写得字字铿锵,既不拒“求和”
,也不徇私:“徐阶:缴粮补银乃士绅本分,非‘恩赐’。
票号流水必查,若牵连宗室,当奏请陛下按《大吴律》处置,无分亲疏。
至于‘加官进爵’,渊守漕运,非为己身荣禄,乃为边军有衣、苍生有食。
若士绅真愿悔改,当配合查账,此后依规缴粮,否则,渊必穷查到底,虽宗室亦不赦。”
信送出当日,玄夜卫与御史台联合查抄苏州恒昌票号,搜出流水账册五十本,记录着江南士绅近五年私吞漕银两百三十万两,其中三十万两转入宗室名下。
谢渊将账册与宗室联姻名单一并呈给萧栎,萧栎怒掷御笔:“士绅欺君,宗室贪腐,皆不可赦!
传朕旨意,徐阶、王琼革去功名,押解入京;赵伦、刘焕革职拿问,打入诏狱;宗室涉案者,削去爵位,圈禁南宫!”
旨意下达第三日,秦飞传回消息:“徐阶、王琼已被玄夜卫拿下,苏州士绅群龙无,皆愿依规缴粮;赵伦、刘焕在漕运总督署、户部搜出贪腐银八万两,供认不讳;宗室涉案者三人,已被圈禁南宫,无一人敢反抗。”
谢渊走到案前,将七封书信整理好,放入木盒——这些书信,不是废纸,是漕运改革的见证,是士绅贪腐的罪证,是直臣护公的印记。
他让杨武修订《漕运厘弊疏》,将“核田亩”
改为“十年一核,由御史台与地方官联合核查”
,“定粮价”
改为“每岁初由户部、漕运总督联合奏定,不得私改”
,“查贪腐”
改为“玄夜卫北司专设漕运监察科,每季度查一次账目”
——既革除积弊,又留缓冲,避免激化矛盾。
疏文奏准后,江南漕运渐归正轨,当月便解漕粮十五万石,边军冬衣很快筹措完毕,李默送来捷报:“宣府卫士卒皆着新衣,操练更勤,瓦剌再不敢靠近边境。”
漕运改革推进半月后,谢渊收到苏州知府的密报:“江南士绅虽缴粮,却仍暗中抵制——有的故意拖延漕粮起运,有的在粮中掺沙土。”
他召来秦飞,命其派玄夜卫暗探赴江南各漕运码头,监督粮船起运,核查粮食品质:“若现掺沙、拖延,立刻扣船,治粮户与码头官的罪。”
秦飞躬身道:“大人放心,属下定让漕粮足额、足量运抵京师。”
他还让户部侍郎陈忠制定《漕粮验收规程》,规定“漕粮到京后,由户部、御史台、边军代表联合验收,掺沙一成者,粮户补运,码头官革职”
。
规程推行后,江南士绅再不敢舞弊,漕粮到京率从七成升至九成五,国库渐丰,边军供需无缺。
四月初,谢渊前往漕运总督署(新任总督尚未到任,由他暂代),查看漕粮起运情况。
码头边,粮船排成长队,玄夜卫暗探身着便服,在码头来回巡查;户部官员拿着田亩册,核对粮户的缴粮数额;边军代表捧着验收标准,检查粮中的沙土含量——一派井然有序的景象,与之前的混乱截然不同。
苏州粮户王某(曾匿报田亩,后补缴)见了谢渊,跪地磕头:“谢太保,小人之前糊涂,匿报田亩,今知漕运乃国脉,再不敢舞弊。”
谢渊扶起他,道:“知错能改便好,往后依规缴粮,不仅是为国家,也是为你自家——漕运稳,国库丰,边军能护江南安宁,你我皆能安居乐业。”
王某连连点头,眼中满是愧疚与感激。
五月初,漕运改革初见成效,户部奏报:“今岁江南漕粮已解四十万石,往年全年;漕银收缴足额,边军、京师官俸皆无缺。”
萧栎的病情因国事安稳,竟渐渐好转,能临朝听政,见谢渊奏报漕运情况,笑道:“谢卿,漕运乃国之命脉,你能革除积弊,实乃大吴之幸!
朕欲封你为‘太子太保’,兼管户部漕运事,你可愿担此任?”
谢渊躬身辞道:“陛下,臣掌军政已忙,若再兼管漕运,恐力不从心。
且漕运改革需专人久任,臣推荐御史台左都御史(曾参与查漕运贪腐,清正廉洁),他懂律法、知漕弊,必能续推改革。”
萧栎点头:“卿乃直臣,不恋权位,朕准奏。”
谢渊心中明白,他要的不是爵位,是漕运长久安稳,是边军不再冻毙,是苍生不再受苦。
六月初,新任漕运总督到任,谢渊将七封士绅书信、漕运账目、改革规程一并移交,叮嘱道:“漕运积弊虽除,仍需警惕士绅反扑、官员勾结。
每季度的账目核查,不可松懈;田亩核查,需亲赴田间,不可听地方官一面之词;粮船验收,需三方在场,不可徇私。”
新任总督躬身道:“大人放心,下官必遵大人之法,护漕运安稳,不负陛下与大人所托。”
谢渊返回兵部,杨武送来边军的冬衣清单:“今年冬衣已筹措完毕,比去年多三成,可满足宣府卫、蓟州卫所有士卒需求。”
↑返回顶部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