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725章 琼筵争誉闹哄哄谁念疆场血染红(6 / 7)

加入书签

皇位、作乱朝堂,大吴迎来了一段前所未有的安定繁荣时期。

谢渊因积劳成疾,连续多日高热不退,卧床不起。

消息传入宫中,萧栎心急如焚,当即命太医院院判携三名御医赶赴谢府,同时下旨:“谢渊诊治所需药材,无论多珍贵,皆从内库调取,不得有半分延误。”

太医院院判诊脉后,面色凝重地对萧栎回奏:“陛下,谢大人是忧思过度、积劳成疾,心脉受损严重,需用‘千年人参’‘天山雪莲’等名贵药材吊命,且需静心休养,不可再劳心费神。”

萧栎立刻命人从内库取出珍藏的千年人参,亲自送往谢府:“谢卿,你为大吴操劳半生,若有不测,朕如何对得起德胜门的阵亡将士,如何对得起天下百姓?你务必安心养病,朝政之事,有朕在。”

谢渊躺在床上,气息微弱,握着萧栎的手,声音沙哑:“陛下……臣无能……未能彻底肃清吏治……未能让所有阵亡士卒都得到抚恤……”

“这些都不是你的错。”

萧栎打断他,眼中含泪,“你已做得足够好。

《战功核录条例》已在全国推行,德胜门的阵亡将士碑也已立好,百姓们都记着你的好。

你现在要做的,就是好好养病,等你康复,我们再一起整顿朝政,守护好大吴。”

在御医的精心诊治和萧栎的悉心照料下,谢渊的病情渐渐有了起色。

半个月后,高热退去,能勉强坐起身;一个月后,已能在庭院中缓慢行走。

杨武、秦飞每日都会来探望,向他禀报朝政动态:《大吴战功录》已增补完毕,收录了宣府卫近年阵亡的两百余名士卒;顺天府克扣抚恤银的余党已全部肃清,地方官不敢再轻视抚恤之事;瓦剌虽未再犯,但边防线仍需加强布防。
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

谢渊听着禀报,心中虽牵挂,却也遵医嘱不再过多干预。

一日,萧栎再次前来探望,坐在庭院的石桌旁,与他闲聊:“谢卿,你康复后,打算先从哪件事做起?”

谢渊望着庭院中初开的梅花,缓缓道:“陛下,臣想先去德胜门看看阵亡将士碑。

许久未去,不知碑前是否有人祭拜,不知家属们的生活是否安好。”

萧栎点头:“好,等你再好些,朕陪你一起去。

另外,朕还有一事想托付你——近来玄夜卫查到,瓦剌与鞑靼暗中勾结,似有联手犯边之意。

宣府卫、大同卫的防务虽有李默、岳谦主持,但朕仍不放心。

等你康复,想请你再去边防线巡查一次,制定一个长期的边防规划。”

谢渊眼中闪过一丝光亮,精神为之一振:“陛下放心,臣定不辱命!

待臣康复,即刻前往边防线,绝不让瓦剌与鞑靼有机可乘。”

萧栎笑道:“好!

朕等着你康复的好消息。

另外,朕已命人在京郊为你修建了一座别院,环境清幽,适合休养,等你能远行,便搬过去住,远离朝堂的喧嚣。”

谢渊心中感动:“陛下对臣的恩情,臣无以为报。”

“你我君臣相知多年,何谈报答?”

萧栎拍了拍他的肩膀,“大吴的江山,还需要你我携手守护。”

又过了三个月,谢渊的身体基本康复。

他第一件事便是前往德胜门,祭拜阵亡将士碑。

碑前摆满了百姓们自献上的鲜花、祭品,还有孩童们用石子拼出的“英雄”

二字。

几名士卒家属正在碑前擦拭字迹,见谢渊前来,纷纷围上来,哽咽道:“谢大人,您终于康复了!

我们天天都在为您祈福。”

谢渊看着碑上密密麻麻的名字,眼中含泪:“多谢各位还记得他们。

朝廷不会忘记英雄,更不会忘记英雄的家属。

若有任何困难,随时都可去御史台找我。”

祭拜完毕,谢渊回到朝中,向萧栎请命前往边防线巡查。

萧栎准奏,并命杨武、秦飞随行,协助他制定边防规划。

临行前,萧栎亲自在城外为他践行:“谢卿,一路保重。

边防线的安危,就交给你了。”

谢渊翻身上马,对萧栎躬身道:“陛下放心,臣定护好大吴的边防线,不让一寸土地落入外敌之手!”

说罢,率领随从,策马向边防线疾驰而去。

此时,夕阳西下,金色的余晖洒在官道上,将谢渊的身影拉得很长。

他知道,前方的路依旧漫长,瓦剌与鞑靼的勾结、朝中可能残留的旧党余孽、尚未完善的吏治体系,都是他需要面对的挑战。

但他无所畏惧——他的身体虽历经病痛,却依旧坚韧;他的初心虽饱经考验,却从未改变。

德胜门的阵亡将士碑在风中矗立,《大吴战功录》的墨香在宫中飘散,《战功核录条例》的条文在全国推行。

谢渊的使命,远未结束。

他将继续以孤臣之身,擎起公道之剑,守护着大吴的江山与百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