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725章 琼筵争誉闹哄哄谁念疆场血染红(5 / 7)

加入书签

练更加刻苦,边防也比以前稳固多了。”

岳谦也道:“是啊,以前总有人抱怨功赏不公,现在大家都知道,只要奋勇杀敌,朝廷定不会亏待,都愿意为大吴效命。”

谢渊点头:“这就好。

边防稳固,百姓才能安居乐业。

我们不能让将士们流血又流泪,这是我们的责任。”

他顿了顿,又道:“我打算在宣府卫也立一块‘阵亡将士碑’,将历年在宣府卫阵亡的士卒姓名都刻在碑上,让他们的功绩永远被铭记。”

李默、岳谦齐声赞同:“大人此举,深得人心!

我们立刻着手准备。”

在谢渊的推动下,宣府卫的“阵亡将士碑”

很快落成。

揭幕仪式上,谢渊亲自为石碑题词:“忠魂昭日月,浩气壮山河。”

百姓们纷纷前来祭拜,哭声与敬意交织,场面感人至深。

返回京师后,谢渊接到萧栎的旨意,命他主持编纂《大吴战功录》,将开国以来的重大战役及阵亡将士名录汇编成册,供后人查阅。

谢渊深知此事的重要性,立刻召集兵部、御史台、史馆的官员,组成编纂班子,开始整理资料。

编纂过程中,谢渊现,开国以来,有无数像德胜门士卒一样的无名英雄,他们的功绩被埋没在历史的尘埃中,甚至连姓名都未留下。

他决定,不仅要收录有记载的将士,还要尽可能搜集无名士卒的事迹,为他们立传。
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

然而,这一决定却遭到了部分史馆官员的反对:“大人,无名士卒没有官方记载,事迹难以核实,若收录入册,恐影响《战功录》的严肃性。”

谢渊反驳道:“《战功录》的意义不仅在于记录功绩,更在于铭记英雄。

那些无名士卒用命守护大吴,他们的事迹即使没有官方记载,也应该被传颂。

我们可以通过走访老兵、收集民间传说等方式,尽可能还原他们的事迹,让他们的名字虽未留下,精神却能永存。”

在谢渊的坚持下,编纂班子开始走访各地老兵,收集民间传说,将许多无名士卒的事迹收录入册。

其中,有“单骑冲阵斩敌酋”

的骑兵,有“舍身炸敌堡”

的工兵,有“冒死传递军情”

的斥候……他们的事迹虽简单,却感人至深。

萧栎得知后,对谢渊的做法赞不绝口:“谢卿,你做得很好。

这些无名英雄是大吴的脊梁,他们的事迹理应被后人铭记。

朕亲自为《大吴战功录》作序,让天下人都知道,大吴不会忘记任何一位为国家献身的英雄。”

《大吴战功录》编纂完成,共计五十卷,收录了上万名将士的事迹,其中无名士卒占了三成。

萧栎在奉天殿举行了隆重的颁书仪式,将《大吴战功录》颁给各地将领与官员,命他们好好学习,铭记英雄事迹。

颁书仪式后,萧栎单独召见谢渊:“谢卿,《大吴战功录》的编纂,你功不可没。

如今大吴边防稳固,吏治清明,百姓安居乐业,这都是你的功劳。

朕年纪渐长,太子尚幼,日后大吴的江山,还要多靠你辅佐。”

谢渊躬身道:“陛下放心,臣定当竭尽所能,辅佐太子,守护好大吴的江山,不负陛下的信任与托付。”

萧栎点点头,从袖中取出一份密诏,递给谢渊:“这份密诏,你收好。

若日后有奸臣作乱,或太子年幼难以理政,你可凭此诏节制文武百官,稳定朝局。”

谢渊接过密诏,心中感动不已:“陛下,臣定不辜负您的重托!”

离开奉天殿,谢渊拿着密诏,站在丹墀上,望着远处的宫墙。

他想起德胜门的血与火,想起阵亡士卒的笑容与泪水,想起自己为他们争功、立碑、编纂名录的点点滴滴,心中一片澄澈。

他知道,自己所做的一切,都是值得的——那些无名英雄的精神,将通过《大吴战功录》传承下去,激励一代又一代大吴人守护家园、报效国家。

此时,秦飞快步走来:“大人,玄夜卫查到,前定国公萧策的旧部仍在暗中活动,试图联络瓦剌,颠覆朝廷。”

谢渊眼中闪过一丝厉色:“知道了。

你继续监视他们的动向,一旦找到确凿证据,立刻将他们一网打尽。”

他知道,朝堂的博弈从未停止,新的挑战仍会出现,但他无所畏惧——他手中有帝王的信任,有百姓的支持,有《大吴战功录》中英雄们的精神指引,定能守护好大吴的江山。

秦飞果然掌握了萧策旧部联络瓦剌的确凿证据。

谢渊立刻奏请萧栎,命秦飞率玄夜卫将其全部抓获,交刑部严审。

经审讯,萧策旧部供认不讳,称是受萧策在流放途中的指使,欲借瓦剌之力颠覆朝廷,为萧策报仇。

萧栎震怒,下旨将萧策赐死,其旧部一律凌迟处死。

此事过后,朝野上下再也无人敢觊觎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