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722章 正群僚缄默独排非议(5 / 5)
他至少守住了此刻的清明,至少给了那些真正的功臣一个交代。
片尾
朝会结束时,夕阳透过太和殿的窗户,照在谢渊身上。
他走出殿门,晚风拂过官袍,带来一丝凉意。
他回头望了一眼这座庄严的大殿,想起弹劾疏上那些朱批,想起李默密信里的愤懑,想起萧栎最终的决断,心中一片澄澈。
他知道,前路依旧漫长,朝堂之上的博弈不会停止,腐败与清明的较量也不会终结。
但他不会退缩——只要他还穿着这身官袍,还掌着监察之权,就会像德胜门的城墙一样,坚守着纲纪,守护着大吴的朝堂清明,哪怕孤身一人,也要站成一道不可逾越的屏障。
卷尾语
谢渊朝会劾奸一案,无朋党之援,无僚属之助,纯然是孤臣直道的孤军奋战。
他以御史大夫之职,凭一己之力撕开“官官相护”
的黑幕,将吏部滥报功次的舞弊之举公之于众,不仅彰显了监察体系的刚性,更诠释了“直臣”
二字的重量——非为邀功,非为夺权,只为守住“功赏分明”
的纲纪,对得起“食君之禄,忠君之事”
的初心。
从心理轨迹观之,谢渊的行动始终在“审慎”
与“决绝”
间平衡:入朝会前核查证据的缜密,是为“审慎”
;朝堂之上独犯众议的果敢,是为“决绝”
;面对李嵩“事后核查”
提议的驳斥,是对“姑息养奸”
的警惕;请求搜查徐靖府邸的坚持,是对“斩草除根”
的清醒。
这种心理张力,让人物脱离了“完美直臣”
的扁平,尽显封建官僚在权斗漩涡中的真实挣扎与坚守。
《大吴名臣传》载:“渊在朝,以孤直闻,论功一案,独战群僚,终清吏治之弊,时人谓之‘谢铁面’。”
此案虽未彻底根除朝堂腐败,却为成武朝的吏治清明奠定了基石,更留下了“直臣虽孤,其道不孤”
的精神坐标。
后世读史者当悟:朝堂的清明,从来不是帝王的独断,也不是朋党的博弈,而是需要谢渊这样“宁折不弯”
的直臣,以一身风骨,撑起纲纪的脊梁。
太和殿的烛火终会熄灭,但谢渊在丹陛之下举起弹劾疏的身影,终将镌刻在大吴的史册里,成为后世为官者的镜鉴——无论身处何种浊流,守住初心,便守住了为官的根本。
hai
↑返回顶部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