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714章 私炭燃薪驱冷寂赤心孤守卫伦常(4 / 4)

加入书签

>

之世不会一蹴而就,或许还要经历更多的构陷与博弈,或许还要耗尽更多的心血与私产。

但只要这颗护持伦理、体恤民心的初心不泯,只要《会典》的精神还在,只要天下人心中的“孝”

字未凉,终有一日,南宫的寒窗会被暖阳彻底焐热,大吴的江山也终将在祖制与民心的双重护佑下,稳如磐石,绵延万代。

卷尾语

“冬炭之争”

虽以张敬奉旨炭暂告段落,却揭示了成武朝权力结构的深层弊病:光禄寺作为九卿之一,本应“按制行事、恪守伦理”

,却沦为李嵩操控的工具,以“无御批”

为由苛待故君,暴露了“权臣干政、九卿失能”

的黑暗;司礼监王振虽未直接参与,却被张敬借“口谕”

之名利用,显见内廷与外臣勾结的隐患;萧栎的“迟来旨意”

,虽暂时纠正了苛待之举,却也反映出帝王对权臣的纵容与对故君的冷漠,若非御史台弹劾、舆情压力,恐难有公正结果。

此次事件印证了《大吴通志?职官志》中“成武年间,吏部权重压九卿”

的记载——李嵩以吏部尚书之职,通过门生故吏操控光禄寺、影响司礼监,打破了“六部制衡”

的祖制设计,这与神武皇帝“设六部以分权”

的初衷背道而驰。

谢渊“搬府中炭”

的决绝,不仅是对故君的体恤,更是对“祖制权威”

的扞卫,以个人私产对抗系统性的权力滥用,尽显忠直之臣的风骨。

这场博弈的暗藏逻辑在于:李嵩的“苛待”

与谢渊的“坚守”

,本质是“权术至上”

与“伦理至上”

的对抗。

李嵩视故君为“政治筹码”

,以苛待为打压异己的手段;谢渊视故君为“伦理象征”

,以坚守为维护祖制的底线。

二者的冲突,实则是封建王朝“权力异化”

与“伦理坚守”

的永恒博弈。

所谓“治国”

,不仅是权力的掌控,更是伦理的坚守。

李嵩虽一时权倾朝野,却因苛待故君、滥用职权失尽民心;谢渊虽屡遭构陷,却因坚守伦理、体恤故君赢得赞誉。

历史终将证明,权力可以逞一时之快,却唯有伦理与民心,才能支撑江山长久。

谢渊府中的那堆冬炭,虽燃尽了私产,却点燃了忠直的火种,照亮了封建朝堂最黑暗的角落。

hai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