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683章 尸积巷深哀声咽剑鸣风急角声寒(3 / 4)

加入书签

p>

他喝了一口,暖流从喉咙淌到心里,眼眶微微热——这碗粥,比任何山珍海味都香。

“老人家,你们受苦了。”

谢渊放下碗,轻声说。

老兵摇摇头:“不苦,大人为我们斩了恶将,以后有盼头了。”

说着,他从怀里掏出一张纸,“这是我们西直门守军的联名信,愿意跟着大人死守京师,赴汤蹈火!”

谢渊接过纸,上面是密密麻麻的手印,有的模糊,有的清晰,却都透着沉甸甸的信任。

他将联名信折好,放进怀里,对老兵说:“请转告兄弟们,有我在,军法在;有军法在,京师在!

我不会让你们白流血,更不会让百姓白死!”

老兵用力点头,抹了把眼泪,转身走出营帐。

未时,谢渊起身离开辕门,准备返回兵部。

路过积善巷时,他停下马车,下车查看——工部的工匠正在修补残墙,几个孩子蹲在路边,用树枝在地上画着什么。

一个小女孩看见他,跑过来,递给他一朵野花:“大人,娘说您是好人,给您。”

谢渊接过花,花瓣上还带着露珠,映着孩子纯真的笑脸。

他蹲下身,摸了摸孩子的头:“好好长大,以后这里会越来越好的。”

马车继续前行,谢渊望着窗外——西直门的街道上,百姓们开始正常营生,有的开店门,有的摆小摊,脸上渐渐有了笑容。

他知道,这笑容来之不易,是用百二十七名平民的命、用斩将立威的铁血换来的。

他握紧怀里的联名信,心中更加坚定:无论日后旧党如何反扑,他都要守住军法,守住百姓的这份笑容。

回到兵部,张启已等候多时,递上《西直门粮饷核查初步报告》:“大人,已查出户部粮科三名主事参与克扣,均为陈忠亲信;守将私藏的白银五千两,也已追回。”

谢渊接过报告,逐字细看,在“三名主事”

旁画了圈:“移交刑部,从重论处。

追回的白银,全部用于平民抚恤和士兵冬衣采购。”

张启应道:“属下这就去办。

另外,《大吴军律》修订草案,属下已按您的意思修改,新增‘守将通敌者,族诛’‘克扣粮饷逾十石者,斩’等条款,请您过目。”

谢渊接过草案,翻到新增条款处,目光停留片刻,提笔在末尾写下“护民为先,军法为纲”

八个字:“明日呈给陛下,若准了,立刻颁行全军,让所有将领都知道,大吴的军法,再也不是摆设

申时,皇帝派太监送来密诏:“辕门立威,震慑胡虏,安抚民心,功甚伟。

李嵩若参奏,朕自有处置。

军律修订草案,准奏,着兵部、刑部即刻颁行。”

谢渊读完密诏,躬身谢恩——有了皇帝的支持,他更能放开手脚整顿军纪。

他走到窗边,望着西直门的方向,仿佛能看到辕门旗杆上的级,看到校场上操练的士兵,看到百姓们安稳的笑脸。

秦飞又送来消息:“瓦剌派使者来求和,愿送还之前掳走的平民,赔偿粮米一万石。”

谢渊点头:“告诉使者,求和可以,但必须严惩袭扰西直门的瓦剌将领,否则免谈。

另外,玄夜卫全程监视使者,防止他们与旧党勾结。”

夜幕降临,兵部的烛火亮了起来。

谢渊坐在案前,修改着《西直门守军整顿方案》,笔尖在纸上划过,留下清晰的字迹:“更换三名营官,均从宣府卫调派忠勇之士;每日加一餐肉食,确保士兵体力;每周校场演武,优者赏,劣者罚……”

他写得很认真,每一条都反复斟酌,仿佛在构建一道坚不可摧的防线。

烛火摇曳中,他仿佛看到了西直门的未来:辕门的旗杆上再也不用悬挂级,校场上士兵们精神饱满,积善巷的百姓安居乐业,瓦剌再也不敢轻易来犯。

他放下笔,揉了揉酸胀的眼睛,拿起那朵小女孩送的野花——花瓣虽已有些蔫了,却仍带着淡淡的香气。

他将花夹进《大吴军律》里,作为今日辕门立威的纪念,也作为守护百姓的初心。

片尾

西直门的暮色渐浓,辕门旗杆上的级仍在风中晃动,却已不再让人恐惧,反而成了军法威严的象征。

校场上的士兵们收操了,整齐的脚步声回荡在街道上,百姓们纷纷开门张望,眼神里满是安心。

谢渊走出兵部,夜色已深,京营的更鼓声传来,比往日更响亮,更有节奏。

他抬头望向星空,北斗星清晰可见——那是指引方向的星,就像军法指引着大吴的江山。

他摸了摸怀里的联名信,感受到那些手印的温度,心中满是平静。

辕门的玄夜卫仍在值守,火把的光芒映着他们的身影,也映着旗杆上的级。

远处,积善巷的灯火渐渐亮起,一盏盏,连成一片,像星星落在人间,那是百姓们安稳的证明,也是谢渊辕门立威的最好回报。

卷尾语

大吴太保谢渊西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