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679章 不是南宫闻此讯怎知铁血护城台(4 / 4)
抖,眼中满是欣慰——奸佞落网,军规严明,京师稳固,这一切,都离不开谢渊的铁血,离不开秦飞的忠勇,离不开新帝的明断。
风从窗缝里钻进来,带着德胜门方向的气息,吹在萧桓的脸上,暖意融融。
他知道,德胜门的军规,不仅守住了一座城门,更守住了大吴的军魂,守住了中兴的希望。
归京后,他要将这军规写进《大吴祖制录》,让后世子孙都记得:军无铁律则亡,国无忠良则乱,唯有严明律法,信任忠良,才能护得江山永固,百姓安宁。
卷尾语
大吴太上皇南宫闻德胜门军规半日,非仅“知退敌真相”
之事,实为“悟军律国脉、明忠奸善恶、立归京兴邦”
的君德升华。
从接密报知逃遁与斩敌之险,到勘文书见奸佞通敌之毒;从忆祖训明军律严明之要,到斥侍卫显护忠除恶之决;从写回信定清奸整军之向,到梦德胜见军魂凝聚之盛,萧桓之心路,映照着大吴危局下“军律为纲、忠良为柱、君主知悟则社稷可安”
的真理。
此闻军规之事,有四重历史意义:其一,破“奸佞乱军”
之局——秦飞查得陈忠通敌纵逃证据,谢渊立军律震慑将士,李嵩党羽“构陷忠良、动摇军心”
之谋落空,为京营整肃、北伐练兵扫清障碍;其二,立“铁血治军”
之范——谢渊依律斩逃兵、悬示众、布告军规,不仅振德胜门士气,更为大吴边军立“临危不退、违法必惩”
的标杆,后续宣府卫、大同卫皆依此整军,战力大增;其三,显“君主知悔”
之明——萧桓从昔年“疏忠信佞”
,到今日“斥佞护忠、明辨军律”
,君德日臻成熟,为归京后与新帝共商朝政、支持忠良奠定心理基础;其四,补“军律传承”
之环——从元兴帝“三斩军规”
,到永熙帝“校场斩佞”
,再到谢渊“德胜门立律”
,大吴“严明军律”
的传统得以延续,补“危局下军魂传承”
的历史闭环。
然整军之路仍需前行:京营虽经整肃,李嵩党羽残余仍藏于基层,需秦飞、谢渊持续清查;《大吴军律》需刑部、兵部协同修订,补充“临阵奖赏、家眷优抚”
细则,防“只罚不赏”
生怨;边军粮饷需户部彻底整顿,革除陈忠遗留的“克扣、虚报”
弊政,确保将士无后顾之忧。
然德胜门军规的震慑与萧桓的知悟,已为大吴注入“强军兴邦”
的精神力量——将士知军律严明,更愿死战;忠良知君主可恃,更愿倾力;百姓知京师稳固,更愿支持北伐。
南宫闻德胜门军规,终将成为大吴中兴史上“军律护城、忠良显志、君主知悟”
的永恒见证,如德胜门的城楼,虽经战火,却因铁律与忠勇,始终屹立,守护着大吴的江山与百姓。
hai
↑返回顶部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