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664章 遥忆上皇漠北苦誓提王师救归人(3 / 5)

加入书签

有刘焕的签名痕迹;户部粮库主事也已拘传,供出是刘焕令他伪造记录,截留粮饷三万石,存在李嵩门生的粮铺中。”

萧栎闻言,拍案而起,声音带着怒火:“好个李嵩、刘焕!

竟敢截留军粮,阻挠北伐!

秦飞,你即刻率玄夜卫,拘传刘焕,查抄李嵩门生的粮铺,若李嵩敢阻挠,一并拘传!”
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

太子太傅连忙上前:“陛下息怒。

今日乃登基之日,若即刻拘传吏部尚书、户部尚书,恐引起朝堂动荡。

不如先令刘焕停职待查,查抄粮铺,获取实证后,再于明日早朝处置,既显陛下的审慎,又能让百官看清李嵩党羽的罪行,不敢再妄动。”

萧栎冷静下来,点头:“太傅所言极是。

便按太傅之意,令刘焕停职,秦飞率人查抄粮铺,收集实证,明日早朝再议。”

暮色像一层淡墨,渐渐晕染了南京的天际,圜丘坛上的沉香木神主牌已被玄夜卫护送回太庙,祭天用的苍璧、玉琮收进了礼部的金匮,青石板上残留的酒痕与祭肉碎屑,正被小太监仔细清扫。

百官按官阶依次散去,绯色、青色、绿色的官袍掠过宫道,像退潮时的彩浪,唯有玄夜卫密探仍分散在街角,指尖按在腰间的绣春刀上,警惕地盯着暗处——他们还在盯防李嵩党羽的异动。

皇宫外的朱雀大街却渐渐热闹起来。

百姓们从巷弄里探出头,起初只是三三两两的试探,见宫门处无异常,便扶老携幼围了过来,连先前因“瓦剌屠城”

谣言闭店多日的布铺、米铺,也悄悄卸下门板。

布铺掌柜老王颤巍巍地点亮门前的气死风灯,灯影里,他摸出藏了多日的“大吴太平”

木牌,重新挂在门楣上;米铺伙计则搬出半袋糙米,放在门口,高声喊“今日糙米平价卖,愿陛下登基,早日迎回上皇”

礼部侍郎林文率四名礼部郎中,捧着用明黄绸缎裹着的登基诏书,登上皇宫外的宣诏台。

林文清了清嗓子,展开诏书时,绸缎的窸窣声在暮色中格外清晰。

当读到“朕必遣死士通漠北,誓迎上皇归京”

时,人群中爆出第一声欢呼;读到“江南粮饷五万石、援兵一万,三日内赴京师,助谢太保守城”

时,欢呼声已连成一片,有白老妇跪地磕头,额头磕在青石板上,却笑着说“有陛下这句话,咱大吴有救了”

;还有孩童举着半块干饼,跟着大人喊“迎上皇、守京师”

,声音虽稚嫩,却透着真切的期盼。

萧栎站在皇宫的角楼上,凭栏而立。

晚风卷着朱雀大街的欢呼声,飘进他的耳中,他抬手按在栏上,指尖触到木质栏柱的纹理,那是永熙帝时修的角楼,柱上还留着当年工匠刻的“永熙三年造”

的小字。

他望着下方攒动的人影、点点的灯盏,眼眶微微热——昨日议立时的争执、祭天时的忐忑,此刻都化作一股沉甸甸的暖意。

太子太傅缓步走到他身边,手中捧着一件素色棉袍,轻声道:“陛下,夜风寒,披上吧。

今日之事,看似顺遂,实则藏着无数人心力——楚王昨夜便去宗室府游说捐粮,玄夜卫死士已备好今夜赴京师的马,户部郎中们正连夜核点粮库,这些都是民心向背的明证。”

他顿了顿,目光望向北方,“谢太保在京师守了这么久,定在盼着南京的消息;上皇在漠北,怕是也在等一句‘大吴未弃他’。

接下来,只要粮饷援兵按时到,京师便能稳住,北伐便有根基。”

萧栎接过棉袍,裹在身上,暖意顺着衣襟蔓延开来。

他点点头,声音带着一丝沙哑却格外坚定:“太傅说得是。

朕今日站在这里,才懂永熙帝当年说‘君者,当为百姓遮风挡雨’的意思。

方才听百姓喊‘迎上皇’,朕忽然想起,上皇昔年带朕去西郊猎场,说‘这大吴的江山,是百姓的江山,不是咱萧家的私产’,那时朕还不懂,今日才算明白了。”

他望着北方天际,心中默念:“上皇,朕已登基,定不辱你托付的江山;谢太保,朕已备妥粮兵,定不让你在京师孤军奋战;天下百姓,朕已立誓,定护你们不再受战乱之苦。”

回到寝宫,萧栎令贴身太监取来《大吴祖制录》。

那是一本线装旧册,书页边缘已被翻得泛黄,封皮上“元兴帝手批”

的朱印虽淡,却仍清晰。

他翻到永乐三年那一页,元兴帝“朕登大位,非为一己尊荣,为救兄归,为护社稷,为安百姓”

的墨字,力透纸背,旁边还留着永熙帝年轻时批注的“祖训当守,民心当护”

萧栎取来狼毫笔,在空白处躬身写下:“成武元年,朕登大位,亦承此三志:一救上皇归,二护社稷安,三保百姓宁。

若有违此誓,愿受列祖列宗责罚,愿受天下百姓唾弃。”

落笔时,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