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662章 血书染泪寄忠魂死守孤城待上恩(2 / 4)

加入书签

京,必把这书呈到陛下跟前,告诉陛下,京师还在,臣没负大吴,没负陛下’!”

萧桓的目光落在那粗麻纸包上,纸角被反复折叠得脆,隐约能看见里面透出的暗红痕迹。

他的指尖悬在半空,竟有些不敢去接——他怕这纸包里裹着的,是谢渊最后的话;怕那血字里,藏着他再也无法弥补的愧疚。

风又卷过廊下,银杏叶落在将领的甲胄上,轻轻一响,却让这殿门内外的寂静,瞬间重得让人喘不过气。
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

萧桓俯身接过血书,指尖触到粗麻纸的质感,纸页上的血痕已黑,却仍能辨出是干涸的血迹,边缘因反复折叠,有几处磨损,显是旧部传递时格外小心。

他捧着血书,指尖微微颤抖——自他归京,李嵩党羽便说“谢渊已私通瓦剌,欲另立监国”

,如今血书在手,便是最有力的反驳,可他更怕的是,这血书是谢渊重伤弥留时所写,那“死守待上皇还”

六字,藏着多少忠勇与期盼?

萧桓回到案前,小心翼翼展开血书——粗麻纸上,暗红色的血字歪扭却坚定,“死守待上皇还”

六字,每一笔都透着吃力,“守”

字的竖笔因手臂颤抖,有几处断痕,“还”

字的最后一笔,血痕晕染开来,像是谢渊写时,伤口又渗了血。

旧部在殿外候着,秦飞递来勘验记录,言“血书经玄夜卫文勘房主事张启核验,血痕乃人血,与谢太保先前医帐所留血样一致;字迹经御史台比对,确为渊亲笔”

萧桓看着勘验记录上“血痕中含草药成分,显是渊写时正敷药,伤口未愈”

的字句,心中一阵刺痛——他想起安定门之战的密报,谢渊身中三箭,左臂箭创深可见骨,却仍在城楼上指挥士兵退敌,直到昏迷前,还喊着“护好京师,等上皇归”

那时他在瓦剌营中,听闻京师危急,夜夜难眠,却不知谢渊正以性命守着他的江山,更不知谢渊竟在重伤时,还想着“待上皇还”

旧部在殿外补充道:“陛下,太保写此血书时,左臂已不能动,是用右手蘸着伤口渗出的血写的。

当时医官劝‘太保伤势过重,当静养’,可太保说‘上皇若归,见不到朕的信,恐为奸佞所惑,朕便是疼死,也要写下这几个字’。

写完后,太保便昏迷了,臣怕血书遗失,藏在甲胄夹层中,一路避开李嵩党羽的盘查,经玄夜卫护送,才敢来见陛下。”

萧桓闻言,眼眶热,指尖抚过血书的“死”

字,仿佛能摸到谢渊写时的决绝。

他想起在瓦剌营中,也先曾劝他“谢渊已叛,你归亦无用,不如降”

,那时他虽不信,却也难免疑虑;如今想来,谢渊在京师浴血奋战,他在敌营受苦,君臣相隔千里,却仍心念彼此,而李嵩党羽,竟在此时散布谣言,妄图离间君臣,何其卑劣!

萧桓拿起案上的李嵩奏疏,疏中“谢渊久掌军政,恐生异心,请监国削其兵权,改任礼部尚书”

的字句,此刻看来格外讽刺。

他冷笑一声,指尖按在“异心”

二字上,指节泛白——谢渊若有异心,便不会在安定门死守,不会在重伤时写“待上皇还”

,更不会让旧部冒死递血书;李嵩若无私心,便不会阻他与谢渊相见,不会拖延罪证核查,更不会编造“渊叛”

的谣言。

这便是官官相护的真相:为己私利,不惜离间君臣,不惜毁弃社稷。

他想起秦飞递来的密报,言“李嵩已令户部侍郎陈忠截留谢渊医帐的药材,欲令渊‘伤重难愈’”

;还言“徐靖在诏狱署拷打渊旧部,逼其供出‘渊谋逆’的假证”

这些奸佞的恶行,像针一样扎在他心上,让他忍不住握紧血书,指缝间渗出的汗,与纸上的血痕交融,分不清哪是汗,哪是血。

萧桓的脚步沉得像坠了铅,每一步都踩在殿内青砖的缝隙上,出轻响,却似敲在自己心上。

指尖攥着的血书边角已被汗浸湿,暗红的血痕晕开一点,蹭在他的衣襟上,像一道洗不掉的愧疚印记。

他走到先帝神位前,神主牌上的金漆因年月而斑驳,元兴帝、永熙帝的讳字却仍清晰,在宫灯的光里映出冷光,仿佛在静静注视着他这个后辈。

他小心翼翼将血书平展在神主牌前的供桌上,血书“死守待上皇还”

六字,正好对着神主牌,暗红的血痕与金漆相映,竟有种惊心动魄的沉重。

萧桓跽跪于蒲团,腰背绷得直,却在低头时泄了气——额抵着冰凉的青砖,喉间紧,连呼吸都带着颤。

“列祖列宗在上……”

他开口时,声音比预想中更哑,还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哽咽,“孙儿(儿臣)今日得忠良血书,才知这数月来,京师未破,非天幸,是忠良以命死守;孙儿(儿臣)能从瓦剌归京,非侥幸,是忠良以血待归。

可孙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