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655章 他朝剑指蛮夷日先祭忠魂复旧疆(4 / 4)

加入书签

殿外传来瓦剌兵的怒骂声,想来是吏部尚书回去后,被也先训斥了。

萧桓却并不在意,他走到殿窗边,推开一条缝隙,望着远处的星空——那里曾是他与谢渊一起观星的地方,谢渊曾对他说:“陛下,星星虽小,却能照亮夜空;忠良虽少,却能撑起江山。”

如今,谢渊虽已不在,却有秦飞、张启等忠良在为收复京师而战,有玄夜卫密探在暗中收集降臣的罪证,有京师百姓在默默支持。

萧桓握紧拳头,眼中重新燃起光芒。

他知道,劝降的闹剧不会就此结束,瓦剌还会派更多的人来逼他,还会用更残忍的手段来威胁他。

但他不再害怕,不再犹豫——谢渊的忠言、将士的鲜血、百姓的期盼,都化作了他的力量。

他走到御案前,拿起一支残破的毛笔,在废纸上写下“誓死不降”

四个大字,每一个字都写得格外用力,仿佛要将这四个字刻进大吴的山河里。

烛火渐渐燃到了尽头,殿内的光线越来越暗。

萧桓却毫无睡意,他坐在御案前,回想着与吏部尚书的对话,一条条梳理着降臣的罪证——吏部尚书的通敌密信、徐靖的内帑珍宝、李嵩的投降文书,这些都将是他日收复京师后,清算降臣的铁证。

他想起玄夜卫文勘房主事张启曾说过,玄夜卫已将这些罪证妥善保管,只待援军到来,便可公之于众,让天下人知道降臣的丑恶嘴脸。

殿外传来轻微的敲门声,是玄夜卫密探的暗号。

萧桓起身开门,密探递来一张纸条,上面写着:“秦指挥使、张启大人已率兵力抵达京师近郊,三日后拂晓攻城,届时会派玄夜卫士兵潜入深宫,接应陛下。”

萧桓握紧纸条,心中激动不已——救援的日子终于近了,报仇的日子终于近了。

他对密探道:“替朕多谢秦指挥使、张启大人,让他们务必小心,注意瓦剌的埋伏,尤其是降臣可能会给瓦剌通风报信。”

密探躬身应道:“陛下放心,臣定会转告。”

密探离开后,萧桓将纸条藏在衣襟内,走到殿中,对着太庙的方向躬身行礼:“先帝在上,三日后,孙儿便可随援军一起,收复京师,重建太庙,让您们重享祭祀。”

他的声音带着一丝颤抖,却充满了坚定。

他想起谢渊曾说过,京师的百姓是大吴的根基,只要百姓还在,只要忠良还在,大吴就不会亡。

如今,百姓在盼着他回去,忠良在为他而战,他没有理由退缩,没有理由屈服。

殿外的天色渐渐亮了,瓦剌兵送来早饭,依旧是稀粥和干硬的饼。

萧桓却吃得格外香甜——他知道,这是他被俘以来,离希望最近的几天。

吃完早饭,他开始在殿内锻炼身体,活动筋骨——他要养好精神,等着三日后的救援,等着亲手清算那些降臣,等着在太庙前告慰谢渊、岳谦等忠良的在天之灵。

瓦剌兵见萧桓今日的状态与往日不同,眼中没有了往日的疲惫,反而充满了光芒,忍不住好奇地问:“你这大吴皇帝,都要成阶下囚了,怎么还这么有精神?”

萧桓冷笑一声,没有回答——他不需要向蛮夷解释,他的精神,来自于大吴的江山,来自于忠良的期盼,来自于百姓的支持。

他知道,三日后,他便会让这些蛮夷知道,大吴的皇帝,绝不会屈服;大吴的江山,绝不会亡。

卷尾语

大吴帝桓斥降臣半日,非仅口舌之争,更显帝王气节与忠奸之辨。

降臣以“保命”

“安民”

为幌,行贪位通敌之实,终被帝一一揭穿,狼狈而逃;帝则以祖制为纲、忠良为念、百姓为心,拒降斥奸,坚定复国之志。

此斥非仅泄愤,更定后续之局——瓦剌劝降之谋破产,降臣内部分裂,帝则借此次冲突,更明忠奸、更固民心。

然瓦剌未退,京师未复,三日后之攻城救援,仍需死战。

半日斥降,虽振帝威,却仅为复国之阶,后续救驾肃奸、重建宗庙诸事,尚需秦飞、张启等臣与帝同心,以全大吴中兴之业,以慰谢渊等忠良之魂。

hai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