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636章 三百亲兵同殉义五百乡勇共捐生(4 / 5)
。
接下来的几日,秦飞斩郎文、宋文、陆淳于金水桥畔,曝尸三日,百姓们自前来唾骂奸佞,有的扔石头,有的泼脏水,三日后方将三贼尸身弃于乱葬岗,任野狗啃食。
刘景审理三贼党羽,共抓获工部吏员五人、户部吏员三人、刑部吏员二人,皆押入诏狱,或斩或流放,无一轻宥。
陈忠调拨国库银五千两,亲自送至谢渊府中,见谢勉之母唐氏哭倒在地,怀里抱着谢勉的环刀,陈忠躬身道:“夫人节哀,陛下赐诰命,赏银千两,勉公子袭百户,夫人当保重身体,以慰勉公子在天之灵。”
唐氏接过诰命,眼泪滚落:“多谢陛下,多谢陈侍郎,勉儿若知,定会安心。”
林文主持“忠殇墓”
祭祀,将战死的三百亲兵、五百乡勇尸骨按战死之状安葬,墓前立碑,刻“金水桥殉国忠勇义士之墓”
,萧桓亲题碑文:“德佑七年冬,瓦剌袭金水桥,三百亲兵、五百乡勇随谢勉死战,尸叠桥板,阻敌三日,皆殉国。
其忠可昭日月,其节可励后人,大吴有此义士,何惧外敌?何愁不兴?”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
谢渊每日都会去忠勇祠,对着谢勉的灵位和“死守”
血书,坐上好几个时辰,有时会读谢勉的绝笔诗:“但使大吴固,头颅掷亦骄”
,有时会讲述今日的防务——瓦剌因金水桥之败,撤走京郊骑兵,仅留五千人屯驻,大吴的军威渐振,京师渐安。
萧桓亦常去太庙拜祭血书,每次都会站在鎏金匣前,良久不语。
一次,他对谢渊道:“太保,朕常想,若早除内奸,勉儿或许不会死。”
谢渊躬身道:“陛下,勉儿之死,非陛下之过,乃奸佞之祸。
今血书永祀,奸佞伏诛,勉儿在天有灵,定会欣慰。”
金水桥重修竣工,萧桓亲题“忠烈桥”
三字,刻于桥;桥侧立“谢勉殉国处”
石碑,刻谢勉战死之事,让百姓皆知少年忠勇。
每当清明,百姓们都会自前来“忠殇墓”
祭拜,有的送花,有的送粮,有的带着孩子来,指着石碑说:“当年有个谢校尉,二十一岁,用命守住了咱们的家,你们要记住他。”
片尾
谢勉的灵柩安葬于京郊忠烈陵,与沈毅、卫峥等忠勇之臣的墓相邻。
萧桓亲往送葬,为谢勉墓培土,题“忠烈校尉谢公勉之墓”
,墓碑两侧刻联:“啮指书‘死守’,忠魂护国;捐躯叠桥板,义胆昭天”
。
“死守”
血书成为大吴传世之宝,历代帝王皆朔望亲祭,每逢边战,都会命人将血书送至前线,激励士卒——万历年间,大吴北击鞑靼,将士见血书,皆高呼“死守”
,奋勇杀敌,终获大捷。
谢渊在后续数年中,率师收复安定门、朝阳门,击退瓦剌,重振大吴军威,官至太傅,仍每日去忠勇祠祭拜谢勉,直至病逝。
临终前,他嘱咐家人将自己的灵位与谢勉的灵位同祀,曰“父与子,共护大吴,生死不离”
。
金水桥畔的“忠殇墓”
,历经数代,香火不断。
百姓们为谢勉立祠,曰“谢郎祠”
,祠内供奉谢勉的环刀和“死守”
血书的复制品,每逢初一十五,皆有百姓前来焚香,祈求忠勇庇佑。
卷尾
《大吴史?列传第三十九?谢勉传》载:“谢勉,字继忠,太保谢渊长子。
德佑七年冬,守金水桥,殉国,年二十有一。
帝亲殓,见其怀血书‘死守’,恸哭,追赠京营佥事,谥忠烈,祀忠勇祠。
史臣曰:‘勉之忠,不在位高,而在志坚。
啮指书誓,死不旋踵,此乃大吴少年之魂,天下士民之范也。
’”
《大吴史?奸臣传?郎文传》载:“郎文,工部营缮司主事,正六品,贪贿通敌,换金水桥朽栅,致谢勉无险可守。
后被斩,曝尸三日,百姓唾骂,尸骨无存。
史臣曰:‘文掌营缮,却以私废公,以朽栅资敌,害忠勇、陷皇城,其死不足以谢天下。
’”
《玄夜卫档?器物录》载:“谢勉血书,帛质,长一尺二寸,宽五寸,‘死守’二字为指血所书,笔力遒劲,血痕凝紫,指印嵌帛。
帝命以鎏金匣盛之,供奉太庙西庑,与神武帝遗剑同祀,题‘守土之魂’,历代帝王朔望亲祭,为大吴传世之宝。”
《大吴史?礼制志?太庙》载:“帝诏‘谢勉血书“死守”
,为大吴守土之象征,入太庙西庑供奉,朔望帝亲祭,百官入太庙必先拜血书,违者以“不敬”
论罪’。
此制历永熙、泰昌诸帝,未废,成为大吴太庙重要礼制。”
《大吴史?刑法志》载:“金水桥内奸案后,帝命修订《大吴律?奸党律》,新增‘通敌害忠勇者,凌
↑返回顶部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