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636章 三百亲兵同殉义五百乡勇共捐生(3 / 5)
,将血书举过头顶,声音响彻灵堂:“这‘死守’二字,是谢勉的誓,是众忠勇的魂!
郎文换朽栅、宋文扣粮饷、陆淳纵奸,致忠勇殉国,此乃通敌大罪,非轻罪可宥!
朕今日在此立誓:凡通敌、纵奸、害忠勇者,无论官职高低,一律斩无赦!”
他转身对秦飞道:“秦飞,命你即刻将郎文、宋文、陆淳押至金水桥畔,斩立决,曝尸三日,让天下人知奸佞之下场!
刘景,命你主审三贼党羽,凡涉通敌者,一律押入诏狱,从严论处,不得姑息!”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
秦飞、刘景躬身领命:“臣遵旨!”
萧桓又对陈忠道:“陈忠,调拨国库银五千两,厚恤谢勉家属及战死亲兵乡勇家属,勉母赐诰命,勉子袭锦衣卫百户(正六品),世代罔替!”
陈忠躬身:“臣即刻办理!”
林文上前一步,躬身道:“陛下,殓礼当按礼制,封棺后,将勉尸移至忠勇祠,待追赠诏下,再行安葬。”
萧桓点头,走到棺旁,亲手将血书放入谢勉怀中,又轻轻合上谢勉的眼睛——少年的眼睛圆睁了三日,此刻终于闭上,似已安心。
他对谢渊道:“太保,朕为勉书‘忠烈’二字,刻于墓碑,让后世子孙皆知,大吴有此忠勇少年。”
谢渊躬身谢恩:“臣代勉儿谢陛下恩典!”
封棺时,萧桓亲自扶棺盖,手指触到棺木,似触到谢勉冰冷的身体,眼泪又忍不住滚落:“勉儿,你放心,朕会守住大吴,守住你用命换来的太平,不让你的血白流。”
当日午后,萧桓在太庙举行追赠大典,百官列班,谢渊身着素服,立于列。
内侍宣读追赠诏:
奉天承运皇帝,诏曰:
朕承天眷,抚有万邦,惟忠勇之士为社稷之干、生民之障。
京营校尉谢勉,字继忠,太保谢渊长子也。
性秉忠刚,志存报国,少习兵法,每以“守土护民”
自勉。
德佑十五年冬,瓦剌太师也先屡犯京畿,窥伺皇城,金水桥为正南咽喉,通太庙、紫禁城,帝后安危、京师粮道皆系于此。
勉时为正七品京营校尉,睹国难方殷,乃自诣兵部请缨,曰“父掌全国军政,日理万机,儿虽职微,愿代父守一寸疆土,纵死不悔”
,其志可嘉,朕特许之。
勉率三百亲兵、五百乡勇赴桥戍守,甫至即察防务危殆:工部营缮司主事郎文受赂易朽木,栅垒空疏;户部郎中宋文私扣粮饷,士卒日食仅半瓢陈粟。
然勉不怨不馁,与部众约曰“木栅不牢,以身为障;粮饷不足,共食同劳”
,夜亲巡垒,以绳束朽栅,拾废铁熔为短刃,未尝稍怠。
及瓦剌万骑夜袭,携短铳、火油骤至,短铳裂栅,胡骑如潮涌。
勉身先士卒,左肩中铳,血透战袍犹挥环刀斩敌三;右腿中箭,拄刀鞘立复劈胡酋二;未几,铅弹穿胁、长箭贯胸,三创缠身,力竭将仆。
勉知事不可为,乃啮左指沥血,于帛上书“死守”
二字,指甲尽落、血肉模糊,犹握帛紧攥,以示“桥在人在”
之誓。
终仆于桥中,年二十有一,而瓦剌兵为其尸及亲兵乡勇所阻,三日未能近桥心,皇城得安。
朕闻勉殉国,辍朝三日,亲赴灵堂殓忠,见其怀血书、指崩裂,恸哭不能止。
勉以弱冠之龄,承父志、殉国难,其忠可贯日月,其烈可昭山河。
兹追赠勉为正五品京营佥事,谥曰“忠烈”
,入祀忠勇祠,赐祭三坛,遣礼部官致奠;赏银五千两、绢百匹以恤其家,赠其母“恭人”
诰命,其子世袭锦衣卫百户,免其家徭役二十年,永沐国恩。
又,随勉战死之三百亲兵、五百乡勇,或为京营旧部,或为京郊农户,皆怀义胆,无一人降。
或断臂持刃,或抱敌同仆,或投火油焚敌,环勉尸死战,终与城偕亡。
其义不输名将,其勇可励后人。
悉追赠九品义士,归葬金水桥侧“忠殇墓”
,命礼部立碑表其名,春秋二季致祭,永享血食;其家属各赏银五十两、粮五石,免徭役五年,以慰忠魂。
呜呼!
“死守”
二字,非仅勉之誓,实乃大吴臣民守土之心;三百亲兵、五百乡勇之死,非仅殉一将,实乃殉家国之安。
自今而后,凡为臣者当以勉为范,忠君报国;凡治吏者当以郎、宋为戒,洁己奉公。
布告天下,咸使闻知。
钦此!
谢渊躬身接诏,声音哽咽:“臣谢陛下隆恩!”
百官亦躬身:“陛下圣明!”
大典后,萧桓命礼部将谢勉的“死守”
血书以鎏金匣盛之,供奉于太庙西庑,与神武帝萧武的遗剑、元兴帝萧珏的北伐佩刀同祀,诏曰“血书‘死守’,乃大吴守土之魂,后世帝王朔望亲祭,百官入太庙,必先拜血书,以励忠勇”
↑返回顶部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