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632章 庙前春草今犹绿当年杀胡谣未绝(5 / 5)

加入书签

碑’,曝了孙安三人的级……咱们的细作说,大吴百姓都去碑前祭拜,士气高得很。”

也先闻言,脸色凝重,猛地将弯刀拍在案上,沉声道:“谢渊此人,忠勇且有谋,那三百亲兵更是死战不退,再攻太庙不过是徒增伤亡!

传令下去,撤回三千骑兵,只留万余人屯驻德胜门——大吴有这样的君臣、这样的百姓,短期内绝不可再轻举妄动!”

巴图躬身领命,退出营帐时,瞥见也先望着太庙方向的眼神,那眼神中不再有往日的骄横,只剩深深的忌惮——他知道,经此一役,大吴已非昔日可欺的弱国,而谢渊与那座刻满忠名的石碑,终将成为瓦剌南下之路上,一道不可逾越的屏障。

片尾

太庙护驾战后一月,“忠勇碑”

前香火不断,百姓们自前来祭拜,有的送花,有的送粮,有的甚至为碑描红,感谢战死的亲兵护庙保民。

谢渊每月都会来碑前祭拜,每次都带着一壶酒,洒在碑前,与战死的弟兄“说话”

“太庙防务新规”

经谢渊、秦飞商议制定,明确“太庙防务由京营总兵专管,工部修缮需在京营监督下进行,三日内完成;玄夜卫每月核查庙防,遇内奸迹象,可先捕后奏;刑部不得拖延通敌案审理,违者以‘纵奸’论罪”

,此规后成为大吴太庙的固定制度,历代沿用。
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

副将的伤势渐愈,他仍每日率京营卒巡查太庙,亲自核验门闩、火炮,不敢有丝毫懈怠。

谢渊也常来太庙,与副将商议防务,有时会站在“忠勇碑”

前,看着碑文,对副将道:“这些弟兄,是大吴的脊梁,咱们得守住他们用命换来的太平。”

秦飞彻底清剿了石崇的余党,共抓获旧党成员三十余人,皆押入诏狱,镇刑司旧党彻底覆灭。

萧桓下旨,将镇刑司并入玄夜卫,不再设专司,以防旧党复起。

百姓们的生活渐渐恢复正常,每当谢渊经过太庙,百姓们都会主动上前问好,有的送水,有的送干粮,有的甚至跪地磕头:“谢太保,您是大吴的救星啊!”

谢渊总是扶起百姓,笑着说:“某不是救星,救大吴的,是这些战死的弟兄,是同心的百姓。”

卷尾

《大吴史?列传第三十二?谢渊传》载:“太庙遇袭,渊在安定门闻警,率师驰援,斩敌五百余,擒内奸三人,斩于庙前。

奏请立‘忠勇碑’,恤死难亲兵,定‘太庙防务新规’。

史臣曰:‘渊之护庙,非仅救急,更在定规安本——立碑以慰忠魂,定规以防后患,此乃渊之智;斩奸以儆众,恤民以固心,此乃渊之仁。

无渊,太庙危;无渊,大吴民心危。

’”

《大吴史?列传第三十六?京营副将传》载:“副将,失其名,德佑朝从三品京营副将,守太庙,遇瓦剌五千骑突袭,率三百亲兵死战,身被二创,斩敌五百余,终护庙安。

帝擢正三品京营总兵,仍守太庙,赏银五百两。

史臣曰:‘副将之勇,非独在战,更在受渊之托,守庙护祖,虽死战而不退,实乃忠勇之典范。

其名虽失,其忠永存。

’”

《玄夜卫档?太庙护驾录》补:“谢渊在太庙期间,每日必至‘忠勇碑’前,或立或跪,久之,亲兵们见他来,便会备好酒,说‘太保又来陪弟兄们了’。

后渊率师复德胜门、西直门,每次战前,都会来碑前祭拜,曰‘弟兄们,某带你们的份,杀胡贼,复失地’,士卒们见之,士气大振,终破胡贼。”

《大吴史?礼制志?太庙》载:“德佑七年太庙护驾后,帝命在太庙主殿设‘护庙忠魂牌’,将三百战死亲兵名字刻于牌上,与列祖同受祭祀,谢渊亲撰祭文,曰‘忠魂护祖,血食千秋;大吴有此,永不颓亡’。

此制后为大吴定制,凡护庙战死将士,皆入祀‘忠魂牌’。”

《大吴史?刑法志》载:“因太庙护驾案,谢渊奏请修订《大吴律》,新增‘通敌助敌攻太庙、皇陵者,凌迟处死,家属流放五千里’,帝准之。

渊又奏‘官官相护者,与通敌同罪’,帝亦准,后此条成为大吴惩治奸佞的重要律法。”

hai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