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625章 老叟持锄驱贼寇村姑举杵助军僚(7 / 8)
民,心里满是感慨。
岳谦走过来,递给谢渊一碗热粥:“太保,喝碗粥暖暖身子。
陈侍郎刚送来消息,通州仓的粮已经运到了,足够士卒和百姓吃半个月。”
谢渊接过粥碗,喝了一口,粥的暖意顺着喉咙滑进胃里,驱散了连日来的疲惫。
“岳都督,你看,”
谢渊指着远处的瓦剌营帐,“也先这几日没动静,怕是已经知道内奸落网,不敢再轻易来攻了。”
岳谦点头:“是啊,军民同心,城防加固,胡贼就算再来,也讨不到好。”
果不其然,瓦剌太师也先派去的探马回来后,将彰义门内城的防务和百姓助战的情况一一禀报。
也先坐在营帐里,手里拿着那支从西直门战场上捡来的寒铁箭,沉默了良久。
“谢渊此人忠勇,大吴军民同心,再攻下去,怕是要损兵折将。”
他对巴图道,“传令下去,往后只守不攻,派人去京师议和,看看大吴的条件。”
巴图虽有些不甘,却也知道也先的决定是对的——彰义门巷战让瓦剌损失了千余人,再攻下去,怕是连外城都保不住。
彰义门的危局,终是暂时稳住了。
内城的防线固若金汤,军民同心同德,内奸的网络被层层撕开,而瓦剌的锐气,也在这场惨烈的巷战中被磨去——这不仅是一场守城战的胜利,更是大吴军民忠勇精神的见证,为后续的议和与京师安定,打下了坚实的基础。
谢渊站在城楼上,望着内城的炊烟与远处的瓦剌营帐,心里清楚:这场仗还没结束,内奸未除,胡贼未退,他仍需坚守,直到京师真正安定的那一天。
片尾
萧桓下旨,追赠李诚为“都督佥事”
(正二品),赐谥号“忠烈”
,将其灵位入祀忠勇祠,家属世袭锦衣卫百户(正六品);战死的士卒与百姓,皆葬于彰义门旁的“义士墓”
,墓碑上刻着“彰义门殉国义士之墓”
,由谢渊亲自题写。
礼部编撰《彰义门忠烈录》,详细记载李诚殉国、军民巷战、内奸落网的始末,附以李诚的战报、秦飞的侦缉记录、百姓助战的口述,颁行各军镇,作为“忠勇报国”
的典范。
边军士卒读之,无不感奋,纷纷上书,表示“愿赴京师,助谢太保守国门”
。
谢渊与岳谦加固彰义门内城防务后,又在街巷里组织百姓成立“乡勇队”
,教他们使用简单的武器,以备瓦剌再次进攻。
苏瑾、春桃等宫女也来帮忙,给乡勇队送水、缝补铠甲,春桃还教乡勇队唱她编的《守城门》小调,歌声里满是坚定:“彰义门,守得牢,胡贼来了也不怕;军民同心,保家国,大吴江山万年牢!”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
秦飞则继续彻查内奸党羽,从周瑞的府中搜出与吏部尚书李嵩往来的密信,信中写着“若彰义门破,可借机弹劾谢渊”
,秦飞将密信呈给萧桓,萧桓震怒,下旨将李嵩革职,押入诏狱待审——至此,彰义门失陷背后的官官相护网络,终于被彻底撕开。
卷尾
《大吴史?列传第三十四?李诚传》载:“李诚,宣府卫副总兵,从三品,德佑七年署彰义门防务。
瓦剌攻彰义,诚率千卒拒敌,城陷后力战殉国,身中七箭,犹骂贼不绝。
帝闻之,叹曰:‘诚之忠,不亚于谢渊,若城防无弊、内奸不存,诚何至于死?’追赠都督佥事,谥忠烈,祀忠勇祠。”
《大吴史?奸臣传?周瑞传》载:“周瑞,工部侍郎,正三品,贪渎成性。
德佑七年验收彰义门城防,匿‘木梁朽坏、城砖酥裂’之实,收王敬贿银百两;复纵王敬通敌,送布防图与瓦剌,致彰义门陷、李诚殉国。
后为秦飞侦得,罪证确凿,帝命革职下狱,次年处斩,抄没家产,补入军饷。
史臣曰:‘瑞之罪,非独贪私,实乃通敌卖国,其心之恶,胜于瓦剌。
’”
《玄夜卫档?彰义门失陷录》补:“彰义门巷战,百姓助战者逾三千人,死者千余,伤者两千余。
秦飞彻查内奸,共抓获工部、吏部、镇刑司旧吏二十七人,皆以‘通敌贪渎’论罪,无一人漏网。
帝命将诸人罪证存档于玄夜卫诏狱库,题‘奸臣警示录’,令百官每月观之,以儆效尤。
彰义门内城防务经谢渊、岳谦修缮,增设火炮十门、箭楼三座,后瓦剌再攻,终未得入。”
《大吴史?帝纪?德佑帝传》载:“德佑七年彰义门之变,帝知内奸之祸、吏治之弊,乃命谢渊整顿兵部、秦飞清理旧吏、陈忠改革户部,朝政渐趋清明。
帝尝谓近臣曰:‘彰义门之失,朕之过也,若早除奸弊,何至有此惨状?往后当以民为念、以忠为鉴,勿使悲剧重演。
’”
彰义门崩胡骑狂,李公力战血沾裳。
周瑞匿瑕通敌寇,王敬卖图陷忠良。
↑返回顶部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