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618章 坑藏劲弩胡兵伏帐设疑兵汉卒骄(2 / 5)

加入书签

萧桓虽未应允,却已动了议和之心,若李嵩再从中作梗,恐生变数。

他退出御书房时,瞥见李嵩与张文交换了个眼神,嘴角藏着笑意——内奸的阴谋,才刚刚开始。

玄夜卫北司的文勘房里,张启(从三品文勘房主事)正对着降书反复核验。

日光透过窗棂,落在墨痕上,他用银针挑开一点墨层,放在鼻尖闻了闻:“秦指挥使,这墨里确含羊脂,是瓦剌军用墨,且纸是大吴通州产的桑皮纸——瓦剌不产此纸,定是此前劫通州粮库时所得,可见降书早有准备,非临时所写。”
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

秦飞点头:“还有降书里的‘元兴帝盟例’,我查了《元兴帝实录》,元兴帝曾五次北征瓦剌,皆战而胜之,从未结盟,也先这是故意造假,试探陛下是否清楚先祖旧事。”

“那被俘卒呢?”

谢渊走进来,问道。

此前瓦剌使者已将十名被俘卒送至城外,萧桓命人接入,安置在驿馆。

秦飞道:“臣审了那十名卒子,他们都说‘也先确有议和之意,营中已开始收拾行李’,可臣观其神色,皆有惧意,似是被胁迫。

且其中一名卒子,手指上有瓦剌兵常用的茧子(握弯刀所致),恐是瓦剌兵假扮。”

谢渊沉吟:“派暗探潜入瓦剌营,查探虚实。

若也先真要议和,营中当无备战迹象;若有诈,必设伏兵。”

秦飞立刻挑选三名精锐暗探,换上瓦剌兵的衣服,趁夜色潜入瓦剌营。

暗探李信(从八品)混在瓦剌兵中,见营里根本没有收拾行李的迹象,反而有卒子在德胜门外三里处挖陷阱,陷阱里插着尖木,周围藏着数千骑兵,马鞍上都挂着弯刀,显然是准备突袭。

他还偷听到也先对部下说:“待大吴皇帝一到盟台,就放箭,抓活的,不愁大吴不割地!”

李信悄悄退出来,刚出营就被瓦剌兵现,他砍伤两人,才侥幸逃回。

秦飞听完汇报,立刻带他去见谢渊:“太保,也先在德胜门外设伏三万骑,挖了五十个陷阱,就等帝亲去!”

谢渊攥紧拳头:“果然是诈降!

李嵩、张文定是知道此事,才力劝帝亲往!

秦飞,你去查李嵩的亲信,看是否与瓦剌使者有接触!”

秦飞派暗探盯着李嵩的亲信小吏王福(正九品),果然现他深夜去见瓦剌使者,递上一个锦盒。

暗探趁王福离开,截住他,从锦盒里搜出一张纸——是帝的“行驾仪注”

,上面写着“帝于初三辰时出德胜门,登盟台,随员仅李嵩、张文、谢渊三人”

,末尾有李嵩的亲笔圈改,将“随员十人”

改为“三人”

,还批注“盟台周围勿设兵,以示诚意”

“王福,这仪注是李嵩让你送的?”

秦飞将纸扔在他面前,声音冰冷。

王福浑身抖,点头:“是……是李大人让的,他说……他说也先会保他做大吴丞相,让我……让我别声张。”

秦飞将王福押入诏狱,命诏狱署提督徐靖(从二品)审讯。

可徐靖是旧党成员,与李嵩交好,竟拖延审讯,还偷偷派人给李嵩报信。

谢渊得知后,亲自去诏狱:“徐靖,王福通敌,事关帝安危,你竟敢拖延?”

徐靖躬身:“太保,王福是李尚书的亲信,需谨慎审讯,若屈打成招,恐伤百官之心。”

“谨慎?”

谢渊冷笑,“等帝落入瓦剌手中,你再谨慎也晚了!”

他命玄夜卫卒接管审讯,亲自提审王福。

在铁证面前,王福终于招认:李嵩不仅让他送仪注,还与也先约定,若抓住萧桓,就立萧栎(对应朱祁钰,萧桓弟)为帝,李嵩任内阁辅,张文任吏部尚书。

谢渊将供词奏报萧桓,萧桓气得脸色铁青:“李嵩!

竟敢通敌叛国!

传旨,将李嵩、张文打入诏狱!”

可李嵩早有准备,他带着二十余名吏部官员,跪在宫门前,喊冤道:“陛下,臣是冤枉的!

是谢太保陷害臣,想独占兵权!”

张文也跟着哭喊:“陛下,臣从未通敌,王福是被屈打成招!”

一些与李嵩交好的官员也纷纷上奏,替李嵩求情,称“无实据不可定罪”

萧桓看着宫门前的官员,又看了看谢渊,心里又犹豫起来——他虽信谢渊,却也怕严惩李嵩,动摇文官之心。

谢渊看出他的顾虑,躬身:“陛下,李嵩的供词、仪注、瓦剌伏兵的证据,皆确凿无疑。

若今日不惩,他日再有内奸,谁还敢护陛下?臣愿以项上人头担保,若有虚言,甘受斩刑!”

萧桓看着谢渊坚定的眼神,终于下定决心:“将李嵩、张文关入诏狱,待破了也先的诈降计,再一并审讯!”

谢渊知道,仅关了李嵩、张文还不够,也先的诈降计仍需应对——若直接拒和,也先会以“大吴无诚意”<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