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571章 御史附声谋避祸良田受馈语偏长(4 / 5)

加入书签

纷纷跪成一片,"

死守神京"

的喊声穿过殿宇,压过了窗外的风雪声。

萧桓看着眼前的人,有的断臂,有的带伤,有的脸上还留着烽烟的痕迹——这些人才是大吴的根。

他突然抬手,将张敬之的奏疏扔在地上:"

迁避之议,永不再提!

"

张敬之还想辩解,却被玄夜卫卒架了起来。

他挣扎着回头,看见周显正收起那叠粮册,册页上的"

损耗"

二字,在光线下格外刺眼。

"

陛下饶命!

"

他的声音越来越远,"

是陈彬是陈彬害我"

可殿内没人再看他——御史台附议的十七人,已纷纷跪地请罪,有的甚至开始揭张敬之的其他罪状,想洗清自己。

谢渊起身时,萧桓递给他一枚虎符:"

朕命你总督神京防务,九边兵马皆听你调遣。

户部之事,由周显协同御史台彻查,凡牵涉张敬之、陈彬者,无论官阶高低,一律严惩。

"

谢渊接过虎符,指尖触到冰凉的铜,突然想起岳峰当年接过将印时的样子——一样的沉重,一样的滚烫。

王三走出太和殿时,风雪已经停了。

阳光透过云层,照在殿外的汉白玉栏杆上,积雪融化的水珠滴下来,像在落泪。

他捡起地上的"

吴"

字砖,小心翼翼地揣回怀里,砖上的温度似乎比之前暖了点——或许是殿内的人气,或许是心里的热。

周显从后面追上来,递给她一块饼:"

刚从御膳房拿的,热乎的。

"

王三接过饼,咬了一口,麦香混着眼泪咽下去——这是他从独石口逃出来后,吃的第一口热食。

"

周大人,"

他含着饼问,"

张尚书会被怎么判?"

周显望着太和殿的匾额:"

按大吴律,通敌、贪墨、倡迁避误国,当处斩,曝九边——让那些想逃的人看看,背叛家国的下场。

"

萧桓站在殿门口,看着谢渊带着边军将领去部署防务,看着周显押着张敬之往诏狱署去,看着王三捧着饼在雪地里慢慢走。

他摸了摸袖中岳峰的护心镜残片,那片"

吴"

字还清晰,边缘的齿痕硌着掌心——岳峰当年咬着镜子明志,不就是为了守住这方土地吗?

御史台左都御史突然上前,躬身道:"

陛下,附议迁避的十七御史,臣已命人看管,待查核有无通同舞弊后,再行处置。

"

萧桓点头:"

查,要彻查。

但记住,罚不是目的——要让所有人知道,大吴的官,得守土,得护民,不能只想着自己的乌纱帽。

"

风又起了,却没之前那么冷。

萧桓望着远处的岳峰祠方向,仿佛能看见香炉里的烟,正顺着风飘向神京的每个角落——那是忠魂的气息,在护着这方他差点要放弃,却最终选择坚守的土地。

暮色降临时,谢渊的防务部署令已传遍九边。

居庸关加派一万兵力,大同卫调五千锐卒驰援,神京九门紧闭,玄夜卫卒沿街巡查,凡可疑人员一律盘查。

王三跟着边军回到居庸关时,看见守军正在修补城墙,城砖缝里新填的泥土,混着独石口带回的焦土——那是谢渊特意吩咐的,"

让守城的弟兄们知道,我们守的,是所有死难者的家"

张敬之被押进诏狱署的那晚,陈彬在张府的地窖里被抓。

玄夜卫卒打开地窖门时,四万石漕粮堆得像小山,粮袋上的"

户部南仓"

火漆,在火把光下泛着冷光。

周显让人把粮袋搬到城墙上,当着百姓的面开封:"

这些粮,本该喂饱边军,却被贪官藏起来——现在,物归原主。

"

百姓们欢呼着上前领粮,王三站在人群里,摸着怀里的"

吴"

字砖,突然觉得,这砖比在独石口时,重了很多——那是家国的重量,是忠魂的重量,也是每个坚守者,心头最沉也最暖的重量。

片尾

德佑十四年十月十六,神京九门的守城卒换了新的腰牌,牌上刻着"

守土护民"

四字,是萧桓亲笔所书。

谢渊在居庸关的城楼上,对着九边将领展开地图,手指划过独石口、居庸关、大同卫,"

岳将军当年说,九边是一体,丢了一处,就丢了所有——咱们这次,要把瓦剌挡在长城外,让他们知道,大吴的骨头,硬得很"

王三跟着边军在城墙上巡逻,手里握着新领的矛,矛尖闪着冷光。

远处的烽燧又燃起了火,一串接一串,像给长城系了条红绸。<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