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541章 阉语已萦宸衷里将血空凝堞影寒(5 / 5)
—或者说,他看见了,却懒得去管。
这些朝堂上的小动作,他早已见怪不怪。
复位三年,他学会的第一件事,就是容忍这些"
必要之恶"
。
徐靖与李德全退出乾清宫时,夜色已浓得化不开。
宫墙外的槐花香混着远处的更鼓声飘来,李德全抚着袖中那张沉甸甸的银票,嘴角勾起一丝冷笑。
"
李公公,"
徐文良压低声音,"
李谟那边,还需叮嘱他拿捏好分寸。
"
"
徐大人放心,"
李德全笑得眼角堆起褶皱,"
李谟是个明白人。
岳峰若识趣,还能留个全尸;若是不识趣"
他做了个抹脖子的手势,"
正好给谢渊提个醒。
"
二人相视而笑,笑声被夜风卷走,散在宫道的暗影里。
乾清宫内,萧桓仍对着那叠边报枯坐。
烛火将他的影子拉得狭长,像一道悬在梁柱上的疑绳。
他忽然想起谢渊去年送来的奏疏,说"
边将最怕的不是北元,是中枢的猜忌"
,当时他还斥责谢渊"
危言耸听"
,如今想来,那字字都带着血。
三日后,大同卫的第九封告急文书送到时,附带了一片风干的血肉——岳峰的断指,以及指血写就的"
死守"
二字。
那字写得歪歪扭扭,笔画间带着颤抖,却像烧红的烙铁,烫得萧桓指尖麻。
他展开血书,墨迹早已黑,却仍能看出书写时的决绝。
"
死守"
二字的边缘,有些许晕开的痕迹,像是泪滴打湿的——是岳峰的泪,还是那些饿毙士卒的泪?
萧桓捏着血书的手微微颤,心底某个角落忽然塌陷。
他想起永乐帝萧珏的另一句训示:"
宁可信其忠,不可信其奸"
,可他却反其道而行之。
"
陛下,徐大人求见,说镇刑司已查到岳峰与谢渊的往来密信。
"
李德全的声音在殿外响起,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得意。
萧桓猛地将血书揉成一团,扔进烛火里。
纸烬飘起,如同一缕缕未散的疑烟,在他眼前盘旋、消散。
他看着那团火,忽然觉得,自己烧掉的不是血书,是某个再也找不回的东西。
"
让他进来。
"
萧桓的声音平静得可怕,仿佛刚才那个挣扎的人不是他。
殿外的风更紧了,吹得烛火剧烈摇晃,将他的影子投在墙上,忽明忽暗,像个看不清面目的鬼魅。
片尾
谢渊在宣府卫截获镇刑司密信,见信中"
岳峰通敌"
四字,知是构陷。
他连夜带亲兵奔赴大同,途中得知朝廷粮援仍未,在驿站墙壁上题诗:"
紫殿犹疑边将忠,长城空倚血痕红。
莫言庙堂多远虑,谁念城头饿殍风?"
抵卫时,正遇岳峰在城楼指挥作战,左臂伤口渗血,仍挥剑大呼。
谢渊按住他欲叩拜的手,低声道:"
岳将军死守的,何止是城?"
岳峰一怔,随即泪落,血染甲胄。
卷尾语
《大吴史?岳峰传》载:"
大同围解后,峰入觐,帝问当日疑卿,卿恨否?峰叩曰:臣知陛下居安思危,何敢恨?但求后世君王信边将如信手足,则边尘自息。
帝默然良久,赐金疮药,未提封赏。
"
《谢渊文集》存:"
德佑十四年之疑,非独帝之过,亦朝局之弊也。
阉寺与朝臣相结,以猜忌乱国策,边将虽有赤诚,难抵中枢暗箭。
后余奏请设巡边御史,专司边将功过核查,盖源于此。
"
《明伦汇编》评:"
君疑臣则臣死,臣疑君则国危。
德佑朝大同之困,非困于北元,实困于中枢之疑。
幸有谢渊、岳峰之辈,以忠烈破猜忌,不然,边墙早溃于内矣。
"
↑返回顶部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