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524章 灶冷三年无宿麦营空千里少归槎(4 / 5)

加入书签

p>恶刘显依《大吴律?谋反篇》,斩立决,枭示众;

从犯四十人配辽东屯田,余者编入蓟州卫,由岳峰总兵严加管束;

阳曲卫士卒冻毙者,着户部拨银抚恤,家属免徭役三年。

关于镇刑司呈送之扣粮账册于会审期间失窃一事,臣等已责成刑部司狱司彻查。

然据缇骑供称,账册保管于镇刑司北镇抚司地牢,寻常人等不得擅入。

且镇刑司佥事李谟当庭出示账册副本,与玄夜卫密报之克扣数目相符。

故失窃一事,或系宵小之徒扰乱视听,无碍本案定谳。

岳峰身为宣府卫总兵,未能及时察觉刘显异动,且在哗变生后擅自调兵,确有"

擅离职守"

之过。

然其随后遣安抚使周平携粮五千石赴阳曲卫,稳定军心,功过相抵。

臣等议定:着岳峰上章请罪,暂免其宣府卫总兵之职,留任协理军务,以观后效。

本案虽已审结,然边军哗变之根源在于"

监军权重而不察粮,镇刑司掌刑而不惩贪"

臣等恳请陛下:

严令监军不得干预卫所粮草调度,违者以《大吴律?擅权篇》论处;

镇刑司今后缉查边将,须会同三法司会审,不得独断。

伏乞陛下明鉴,以安边患,以肃纲纪。

刑部尚书臣周立仁

大理寺卿臣吴景明

都察院左都御史臣李谟

德佑十四年五月初三日

附注:

本奏疏经三法司堂官联署,附刘显供状、狼头旗及账册副本于后;

王庆总兵血书称遭"

弹琵琶"

之刑,然其供词与镇刑司呈送之供状多处矛盾,且无旁证,故未采信。

谢渊捏着三法司的结案奏疏,指腹反复摩挲着"

免罪"

二字的朱印,那朱砂混着松烟,红得暗,像干涸的血。

奏疏上"

刘显擅杀监军、嫁祸残兵,斩立决"

的墨迹还带着潮意,可"

镇刑司扣粮账册失窃"

的附注,却被人用朱笔圈了个淡痕,像只遮羞的手。

他忽然想起会审时,周立仁偷偷塞给他的纸条:"

李谟昨夜进了李嵩府,三更才出。

"

岳峰望着远处的长城,积雪正顺着箭楼的垛口往下淌,在青灰色城砖上划出蜿蜒的痕,像无数双流泪的眼。

"

谢尚书,"

他的声音裹在风里,碎成碴子,"

刘显是斩了,可扣粮的人呢?嫁祸的人呢?这案子真能算结?"

他指尖叩着城砖,那里有当年守雁门关时留下的刀痕,如今被雪填得满满当当。

谢渊没说话,只是将王石头的屯田文书递过去。

麻纸边缘还带着麦秸的毛刺,是阳曲卫新出的纸,上面的"

阳曲卫屯田所"

印章红得鲜亮,盖过了老兵按的指印。

"

他说"

谢渊的喉结滚了滚,"

种出的第一茬麦,要给大同卫的弟兄上坟。

"

风突然紧了,卷着雪粒抽打在新立的"

阳曲卫死难士卒碑"

上,呜呜的响像无数人在叹。

碑上没刻名字,只凿了行字:"

戍边者,死边者,皆为大吴魂"

岳峰伸手去摸那字,指腹蹭过冰冷的石面,突然想起周铁山的血书——原来有些债,血偿不了,得用日子慢慢还。

片尾

《大吴史?阳曲卫哗变考》载:"

阳曲卫新麦丰收,王石头率旧部百余人屯田,亩产达三石二斗,创边镇纪录。

所产之麦,一半入军仓,一半留作种粮,刻石记曰兵者,亦能耕。

时岳峰已被贬为庶民,居于宣府卫旧宅。

谢渊遣玄夜卫旧部送麦百石,附信曰弟兄们在阳曲卫种了麦,穗子比当年雁门关的还饱满,等你回来尝。

信末缀着三十七个指印,都是当年阳曲卫的老兵。

李嵩因镇刑司扣粮案渐失帝信,萧桓以调度失当罢其辅职,令归乡。

离京那日,谢渊在城门见其车中载着《元兴帝实录》,卷边军乃国之根本句,被人用墨涂了个黑。

"

卷尾

阳曲卫之变,非兵之暴,乃官之虐;非将之纵,乃政之昏。

当监军张谦的金鞭抽断哨长的脊骨时,当镇刑司的缇骑把粮车转向私仓时,边军手中的刀从对外到对内,从来不是哗变,是被逼到悬崖的嘶吼——他们砍向的不是朝廷,是逼死弟兄的枷锁。

岳峰的安抚,是想给绝境留条缝;谢渊的力辩,是想给公道撑把伞。

可在"

君疑"

这把大伞下,缝会被堵死,伞会被撕碎。

萧桓既怕边军" 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