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49o章 守将横刀终殉国援兵按辔久逡巡(4 / 4)

加入书签

破锣,"

带将军回家"

马蹄声渐远,周诚望着那队人马消失在风雪里,忽然现城墙上的积雪不知何时染上了斑斑血迹,像极了阳和卫粮票上晕开的墨迹。

而千里之外的通政司,赵谦正用一块温热的帕子擦着手,仿佛刚才捏过边报的指尖沾了什么洗不掉的脏东西。

片尾

《大吴史?边防志》续载:"

阳和卫陷后三月,大同左卫亦破。

北元得粮草补给,编民为奴,驱之筑垒,势益炽。

岳峰在宁武关孤军奋战,屡请援兵而未得,部众减至万人,衣甲不全者十居其七。

谢渊劾李嵩、李德全壅塞言路,误国害边,凡三上章,萧桓以事已至此,追责无益搁置,仅夺王敬通政使职,徙居南畿。

是岁冬,阳和卫百姓遗骸为风雪卷至宁武关下,骨殖相藉,儿童骷髅犹含冰雪。

岳峰命人收葬,聚土为坟,立碑曰忠魂未归。

碑石背面,刻守兵姓名凡三百七十人,字迹皆带血痕——盖幸存者以指血书之,指节磨破处,血痕深可见骨。

"

卷尾

《大吴史?论》曰:"

阳和卫之陷,非北元之锐不可当,实由边报不通如隔万里,援兵不至似盼星河,致守兵孤立无援,饮恨而殁。

王忠战死而边书被扣于柜底,粮草被掠而中枢犹疑于朝堂,此非一城之辱,乃国体之伤,邦本之裂也。

夫边军之命系于文书往来,文书之系于朝纲清浊。

通政司为勋贵所胁,视边报如废纸;镇刑司为私利所惑,变缉捕为私器;天子为群小所蔽,以姑息代明断。

使千里之外的血战,成了朝堂博弈的筹码;使守城将士的白骨,化作勋贵邀功的阶石。

阳和卫的鼓声,敲的不是城破之哀,而是民心离散之始;北风吹送的骸骨,带的不是沙场之殇,而是国运倾颓之兆。

观此后大同左卫之破,如出一辙。

当边将的血书抵不过权臣的私语,当守城的尸骨换不来朝廷的一旅之师,北境的风雪,便不再是自然之寒,而成了埋葬江山的冻土。

《周书》曰邦之兴,由得人也;邦之亡,由失人也,大吴之衰,非外敌能破,实由内朽而不可支——此阳和卫一役,已见其端倪矣。

"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