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468章 三千敌悬关下十万军心振宇寰(1 / 4)
卷
《大吴会典?军阵篇》载:“居庸关‘地势险要,关城三重,号‘北门锁钥’,凡‘外敌来犯,需‘外城列阵,中城屯粮,内城固守’,主将‘登角楼指挥,鸣金收兵,击鼓进军’。
边军‘每战按‘鸳鸯阵’布防,‘十人为队,百人为哨’,‘弓兵在前,刀兵在后,骑兵两翼包抄’。
德佑年间北元‘常以‘数万骑’叩关,故居庸关‘常驻兵三万,储粮半年’,然‘王林党羽克扣军饷’,致‘甲胄残破、弓矢短缺’,战前需‘紧急修补,玄夜卫督造’。”
朔风卷甲上雄关,鼓角声催雪满山。
帝倚危楼挥战鼓,将提锐旅破胡蛮。
三千敌悬关下,十万军心振宇寰。
莫道北尘能犯境,长城今有圣躬还。
德佑二十九年十二月二十日,居庸关的寒风如刀,刮得关城的旗帜猎猎作响。
萧桓身披玄色披风,站在内城箭楼之上,望着关外雪原——北元的骑兵已在十里外列阵,黑压压的一片,像乌云压境。
他身后,谢渊捧着刚核查完的军器账册,眉头紧锁:“陛下,按《军器监则例》,居庸关应‘储箭十万支、火药千斤’,可实际只存箭三万支,火药不足三百斤,弓兵的弓多数是断弦的旧弓。”
“又是克扣。”
萧桓的声音在寒风中透着冷意,“查是谁的手笔?”
谢渊指尖点在账册上的“王诚”
二字:“是王林的远房侄子,任居庸关军器库大使,上个月刚以‘霉变损耗’为由,核销了七万支箭。
玄夜卫已将他拿下,据供称,箭支都被他倒卖,换成了银子孝敬王林。”
萧桓望着关外,北元的马蹄声隐约可闻,他深吸一口气:“传朕旨意,玄夜卫即刻督造箭支,边军将士有能修补弓矢者,重赏!”
关下校场,周毅正组织士兵修补甲胄。
他的亲卫捧着一面破损的盾牌,上面有三个箭孔,边缘还留着刀砍的痕迹:“将军,弟兄们的甲胄大多这样,有的护心镜都掉了,只能用麻绳捆着。”
周毅接过盾牌,指尖抚过箭孔,那里还沾着干涸的血迹——是上个月巡逻士兵留下的。
“能补的都补上!”
周毅的声音沙哑,“把仓库里的旧甲拆了,好的甲片拼凑起来用。
弓断了弦的,用麻绳代替;箭羽掉了的,削木片补上!
告诉弟兄们,陛下就在城楼上看着,咱们不能让北元笑话大吴的边军!”
士兵们齐声应诺,校场上响起叮叮当当的敲打声,像一悲壮的战歌。
北元的先锋部队开始攻城了。
数万骑兵在关下列阵,黑压压的一片,马蹄扬起的尘土与风雪混在一起,遮天蔽日。
“放箭!”
周毅站在城头,拔出佩刀直指敌阵。
弓兵们拉满弓弦,箭支如雨点般射向敌阵,可不少箭支刚飞出不远就坠落在地——箭头是钝的,有的甚至没有箭头。
北元骑兵趁机冲锋,很快冲到关下,开始撞击城门。
“顶住!”
周毅大喊,指挥士兵用巨石堵门。
城楼上的滚石、擂木不断砸下,北元士兵死伤惨重,可后面的骑兵还在源源不断地涌上。
萧桓站在角楼,看着关下的惨烈厮杀,手心捏出了汗:“谢渊,玄夜卫的箭支什么时候能送到?”
谢渊道:“回陛下,已在路上,再有半个时辰就能到。”
激战中,周毅现北元的攻势异常凶猛,似乎知道关城的弱点。
他忽然想起三日前抓获的北元奸细,那奸细招供说“有内鬼传递关城布防图”
。
周毅的心猛地一沉,目光扫过城楼上的军官,看到千总赵奎神色慌张,眼神躲闪。
他悄悄对亲卫道:“盯着赵奎,看他是不是在信号。”
果然,亲卫很快回报:“将军,赵奎在偷偷用旗语给城外信号!”
周毅怒喝一声:“拿下!”
缇骑迅上前,将赵奎按倒在地,从他怀里搜出一封密信,上面写着“西城墙防御薄弱,可主攻此处”
,落款是“王诚”
。
周毅将密信递给萧桓,声音颤抖:“陛下,又是王林的党羽!”
萧桓捏着那封通敌密信,指节因用力而白,信纸边缘被攥出深深的褶皱。
“在这生死关头,竟还有人做北元的鹰犬!”
他声音里的寒意几乎要冻裂空气,目光扫过城楼上脸色煞白的军官,“王林的余孽不除,军无宁日!”
他猛地将密信拍在箭楼栏杆上,“传朕旨意:赵奎就地正法,级悬于西城墙示众!
玄夜卫缇骑即刻彻查所有军官,凡与王林党羽有书信往来、银钱交割者,无论官职高低,一律锁拿!”
缇骑们轰然应诺,铁链拖地的“哗啦”
声在城楼上回荡,赵奎被押解时的嘶吼很快被弓弦声淹没。
士兵们看着内奸被斩,又惊又怒,攥紧兵器的手更用
↑返回顶部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