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452章 幸有宸衷能烛照不教奸计误苍生(2 / 4)
开密奏,上面的字迹工整却透着刻意的急切,开篇便历数“亲征十不可”
,从“天寒地冻,龙体难支”
到“朝堂不稳,易生内患”
,桩桩件件都看似有理,字里行间却藏着一股劝人退缩的怯懦。
看到末尾,萧桓的眼神陡然变冷——王林竟在密奏中力荐李穆“代帝出征”
。
“老奴知道,李穆目前被软禁府中,”
王林察言观色,连忙补充道,“可他毕竟是威远伯,熟悉北疆军务,早年在大同卫当过参将,与边将多有交情。
若陛下能暂解其禁,命他戴罪立功,持节钺代帝出征,既能彰显陛下的宽仁,又能让边将信服,岂不两全其美?”
他说得恳切,仿佛真的在为朝廷着想,“李穆虽有错,但打仗的本事还是有的,总比让那些没上过战场的文臣瞎指挥强。”
萧桓将密奏重重拍在案上,信纸的褶皱里还夹着王林特意附上的“李穆早年军功录”
,上面的字迹崭新,显然是临时伪造的。
“王林,你当朕糊涂吗?”
萧桓的声音不高,却带着彻骨的寒意,“李穆倒卖军粮、私通北元的罪证已铁如山,三法司正在会审,你竟让他代朕出征?让一个通敌叛国的奸贼掌兵,你是想把北疆的将士都推入火坑吗?”
王林脸色一白,连忙跪倒在地,额头抵着金砖:“陛下息怒!
老奴绝无此意!
李穆的案子还没定罪,或许……或许有冤情呢?再说他是勋贵,在军中有些威望,用他总比用外人强。
老奴只是觉得,亲征太险,代征是权宜之计,绝非偏袒李穆啊!”
他磕着头,声音里带着刻意装出来的惶恐,眼角却偷偷瞟向萧桓的神色。
萧桓看着他伏在地上的背影,心中冷笑。
王林的心思他岂会不知?李穆若真能代帝出征,掌了兵权,必然会借机销毁罪证,甚至可能与北元暗中勾结,到那时局面将不可收拾。
而王林作为举荐人,自然能从中渔利,甚至掌控军权。
这哪里是“阻战”
,分明是想借刀杀人,趁机揽权!
“冤情?”
萧桓拿起案上的一份供词,那是龙州土司指证李穆主谋倒卖军粮的证词,墨迹未干,“龙州土司的供词、玄夜卫起获的账册、周显的招供……桩桩件件都指着李穆,你说他有冤情?”
他将供词扔到王林面前,纸页在他眼前散开,“你镇刑司掌管诏狱,难道没看到这些证据?还是说,你故意视而不见?”
王林的额头渗出冷汗,浸湿了地面的金砖,他知道自己低估了皇帝的警觉。
“老奴……老奴只是觉得,战事要紧,不妨先让李穆戴罪立功,若他真有二心,再治罪不迟。”
他强撑着辩解,声音却越来越弱,连自己都觉得站不住脚。
“战事要紧,就更不能用奸贼!”
萧桓猛地拍案,案上的茶杯翻倒,茶水溅湿了王林的密奏,“你可知大同卫的将士是怎么死的?他们冻着肚子、穿着破衣,拿着断了弦的弓与北元拼命,而李穆却在京城花天酒地,用他们的救命钱买良田、纳美妾!
这样的人,你让朕怎么信他?让北疆的将士怎么信他?”
他站起身,走到王林面前,居高临下地看着他:“王林,你执掌镇刑司,本该替朕严查奸佞,可你却处处为李穆辩解,甚至想让他掌兵。
你老实说,李穆给了你多少好处?还是说,你早就和他串通一气,想借战事谋逆?”
“老奴冤枉!”
王林吓得魂飞魄散,连连磕头,额头磕出了血印,“老奴对陛下忠心耿耿,绝不敢与李穆勾结!
老奴只是……只是觉得勋贵不好得罪,怕他们生乱,才想找个折中的法子……”
他索性将责任推给勋贵,试图蒙混过关。
萧桓却不吃这一套,他冷哼一声:“勋贵若敢生乱,朕自有国法处置!
你不必拿他们当借口。
王林,朕告诉你,亲征之事朕还在考虑,但代征之人,绝不可能是李穆!
你若再敢为他进言,休怪朕不念旧情!”
他转身回到案前,拿起朱笔,在王林的密奏上批了“荒谬!
驳回”
四个大字,墨迹力透纸背。
“你退下吧,好好反省反省,镇刑司该做什么,不该做什么,你心里要有数!”
王林灰溜溜地退出御书房,刚走到门口,就与进来的谢渊撞了个正着。
他低着头,不敢看谢渊的眼睛,匆匆忙忙地走了,袍角扫过门槛时,还差点绊倒。
谢渊看着他狼狈的背影,又看了看御书房内明显带着怒气的萧桓,心中已然明了。
“陛下,王林来是为李穆说情?”
谢渊躬身行礼,目光落在案上被茶水浸湿的密奏上。
萧桓点头,将密奏递给谢渊:“他劝朕不要亲征,还想让李穆代朕出征,你看看这荒谬的言辞。”
谢渊
↑返回顶部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