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77章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(3 / 3)

加入书签

p>铸印坊的炉火映红谢渊的脸,新印的獬豸纹在模具中初具雏形。

"

内嵌玄铁,"

他对工匠道,"

见火则显真形。

"

当第一方官印脱模,獬豸的双眼在火光中炯炯有神,仿佛能看穿所有暗记,"

以后的官印,"

他望着泛着冷光的印面,"

不再给飞鹰留一丝缝隙。

"

户部大堂里,谢渊亲自核验三联账册:"

商民执白册,边军执红册,风宪官执黄册,"

指尖划过骑缝印,"

每笔开支都要三方画押。

"

阳光穿过窗棂,照在账册上的獬豸纹火漆,将所有暗记都晒在光天化日之下。

周龙的考成簿被装裱在户部照壁,朱笔批注"

官腐如蠹,噬国根基"

格外醒目。

新任户部侍郎入职时,必在照壁前净手焚香,手按冰凉的石面,感受通敌者的耻辱与国法的重量。

宣府镇送来的密信裹着河套沙粒,"

飞鹰西去"

四字用蓝宝石研墨写成。

谢渊的勘合符扫过,显形出瓦剌文"

新侍郎已备"

,墨色中隐约可见飞鹰纹的尾羽:"

传令下去,"

他将密信掷于案头,"

查新任官员的启蒙习字本,"

冷笑,"

狐狸尾巴藏在笔画里。

"

玄夜卫的勘合符扫过七省户部衙门,在三名侍郎的批红中现极细的飞鹰纹。

谢渊望着案头的朱砂笔,想起周龙曾用此笔在账册上画下第一笔通敌记录,"

官腐难绝,"

他对林缚道,"

但国法如炉,"

顿了顿,"

终能炼出真金。

"

两淮盐场的晒盐工们站在盐池旁,每人手中都拿着浸过硫黄水的验引竹牌。

"

批红有纹!

"

老盐工的一声喊,让试图蒙混的商队瞬间被围。

他们不知道什么是勘合符,只记得谢大人说过:"

獬豸不睁眼,盐引不能过。

"

《大吴刑案宗》的甲等卷宗里,周龙案的供词与证据被永久封存。

谢渊的批注写在扉页:"

官印之下无小事,笔尖起落关民生。

"

每个字都用涿州卤砂混着朱砂写成,如同警钟长鸣。

户部照壁前,新任侍郎们对着周龙的考成簿默立。

阳光穿过獬豸纹窗棂,在"

理财如治印"

五字上投下阴影,却让下面的通敌证据更加清晰——那是对所有官员的警示:官心正则印信正,官心邪则印信邪。

谢渊设计的《官印要则》刊印成册,"

辨印三法"

成为官员必修:"

一观墨色辨矿脉,二验火漆查纹路,三查笔迹对花押。

"

书页间夹着周龙案的飞鹰纹残片,时刻提醒着后来者,任何暗记都逃不过国法的眼睛。

片尾

德佑十六年春日,阳光透过新换的獬豸纹窗纸,在批红案上投下清晰的影子。

"

大人,新铸的官印,"

林缚指着案头,"

每道批红都要过三遍验引火。

"

谢渊点头,看见侍郎们握笔的手悬在纸上方,犹豫着是否落下,仿佛看见周龙的飞鹰纹在笔尖晃动。

风宪官署的展柜里,周龙的砚台静静躺着,蓝宝石粉末早已褪色,却在阳光下依然刺眼。

每任风宪官经过时,都会用指尖划过砚底的"

飞鹰护宝"

,那是通敌者的狂妄,也是国法的耻辱,时刻提醒着:官心不可欺,国法不可违。

暮春的风穿过长廊,将周龙案的故事带向远方。

后世的官员们在典籍中读到此案时,总会想起谢渊在金殿上的话:"

官印不是荣耀,是百姓的托付;批红不是权力,是边军的性命。

"

正如獬豸永远昂挺胸,守护着大吴的官制清明,让飞鹰纹再无容身之处。

卷尾

太史公曰:观周龙通敌之变,知官腐之祸生于萧墙之内。

身为户部侍郎,不思匡扶社稷,反借官印之便资敌卖国,其罪当诛,其心可鄙。

然谢公以笔为剑,以账为盾,于墨色中辨真伪,于官印间查忠奸,终使奸邪伏法,国法昭彰。

后之居官者,当以周龙为鉴,守官印如守疆土,批红文如护子民,方保国祚绵长,奸佞不生。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