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7o章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(4 / 4)
知道,只要民心在,国法就在,内鬼就无处藏身。
酉时,谢渊立于则例碑前,望着新刻的"
商民纳马,官不得预"
,手抚账册上的卤砂暗码。
"
神武爷,开中制的初心,臣守住了。
"
他低声道。
老陈带着孙子前来,孩子手中捧着新制的盐引:"
谢大人,这上面没有飞鹰了。
"
他的声音清澈。
谢渊摸着腰间的勘合符,想起地窖里的惊险,想起内鬼的冷笑。
如今,三法司的印信,终于回到了国法的手中,再无暗码可改。
"
林缚,去把账册,刻在则例碑的背面。
"
他忽然笑道。
望着远方的烽火台,谢渊知道,官制的改革,永远在路上。
但只要则例碑不倒,獬豸角不折,飞鹰厂的暗码,就永远无法撼动大吴的根基。
风掠过碑顶,带起一声清越的哨响,那是边军的号角,是商民的欢笑,是国法的长鸣。
谢渊将账册、密信、毒丸封入铅盒,藏于风宪官署的密档阁。
每任风宪官上任,都要在此盟誓,守护开中制的清白,破解飞鹰厂的暗码。
密档阁的钥匙,由边民代表和凤宪官共同掌管,这是谢渊设计的最后一道防线。
《大吴官制》中新增条款:"
私设暗码者,斩。
"
这一条款,像一把利剑,高悬在所有官员头顶,让他们不敢再妄图通敌。
谢渊的勘合符,被刻在条款旁边,成为风宪官执法的象征。
边镇的百姓,将谢渊破暗码的故事编成歌谣,代代传唱。
歌谣中,三叠盐引成了邪恶的象征,獬豸角成了正义的化身。
这些歌谣,成为制度最好的守护,让飞鹰厂的余党,听见歌声就心惊胆战。
片尾
地窖砖缝里的卤砂已被清理,却在第七块青砖下,现新的刻痕:"
三叠未灭,飞鹰仍在。
"
他的勘合符扫过,显形出瓦剌文"
三月"
——这是新的危机信号。
"
大人,要追查吗?"
林缚低声道。
谢渊望着地道深处,笑道:"
不用,他们会来找我们。
"
谢渊的勘合符在地道里亮起,獬豸纹照亮了黑暗的砖壁。
他知道,只要印信在,民心在,任何暗码,任何内鬼,都将无所遁形。
"
记着,真正的暗码,藏在官心里。
"
他对林缚道。
《大吴盐法考》的末尾,谢渊的题记这样写道:"
官腐如暗码,藏于牍,隐于印,匿于官心。
然民心如磁,国法如锋,终能破之。
吾辈当守印如守心,护制如护国,方保大吴万年。
"
风穿过历史的长河,带着地窖的故事,飘向远方,仿佛在告诉世人:暗码易藏,初心难改,只要心怀獬豸,何惧深渊。
卷尾
太史公曰:观尾韵伏笔之变,知官腐之根,深扎于制;官奸之谋,暗藏于牍。
谢公于地窖账册中见危局,于三叠暗码中辨内鬼,非独其明,乃其韧也。
三法司之腐,飞鹰厂之谋,皆因官心失正,致国器重器蒙尘。
然谢公以账册为矛,以民心为盾,终使暗码现形,国法重光。
后之临政者,当以地窖为鉴,守器如守魂,护官如护民,方保暗码不生,边患不起。
↑返回顶部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