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63章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(1 / 3)
卷语
《大吴马政考》载:"
商路通而马政坏,官器失而边患生。
"
德佑十五年霜降,大同茶马司的檐角挂着未化的霜,晋商代表张四维的玄色氅衣拂过石狮基座,腰间羊脂玉牌与谢渊手中的勘合符遥相辉映,却在雪光中映出层层叠叠的暗纹——那是官商合流的阴影,正悄悄啃噬着大吴的边防线。
檐下铜铃叮咚,似在警示《开中则例》的朱砂朱批,早已被私盐的卤砂浸得斑驳。
赵客缦胡缨,吴钩霜雪明。
银鞍照白马,飒沓如流星。
十步杀一人,千里不留行。
事了拂衣去,深藏身与名。
大同茶马司正堂的雕花槅扇滤着初雪,槅扇上的獬豸纹与檐角铜铃相映成趣,却掩不住堂中凝滞的气压。
晋商代表张四维的玄色氅衣扫过青石地面,腰间羊脂玉牌随步伐轻晃,"
开中裕国"
四字在雪光下温润似玉,却在谢渊的勘合符下泛出青灰——那是磁石粉与官印油墨相斥的反应。
《文房定式》有载,太仆寺专用松烟墨必以马尾胶调和,专供马政文牒,此刻却无端现于商队拜帖,本应用于记录战马的墨香里,竟混着镇刑司硫黄的腥甜。
"
谢大人巡边劳苦,"
张四维的揖礼精准如仪,袖口三叠盐引纹暗绣随动作微颤,恰与谢渊昨夜在账册第卅七页现的重叠编号严丝合缝,"
张某今日特来呈报去岁纳马数目。
"
随从捧上的拜帖甫一展开,谢渊的勘合符便在火漆印上投下阴影——那是泰昌朝后已禁用的五瓣花印,此刻却堂而皇之地盖在商队文书上。
"
张东家的拜帖,"
他的目光掠过拜帖右上角的火漆印,"
用的是太仆寺专用的松烟墨。
"
勘合符划过纸面,墨色在雪光中泛出异样光泽,"
《文房定式》卷五载:‘太仆寺墨,非马政不得用。
’"
视线骤然转向随从僵直的手腕,"
怎会出现在商队拜帖上?"
张四维的拇指无意识摩挲玉牌背面,羊脂玉下的暗纹渐渐显形为重叠的盐引——那是镇刑司"
掌钱虎"
周龙亲赐的通关密记。
"
大人说笑了,"
他的笑容僵在唇角,眼角余光却止不住扫向随从腰畔的革囊,"
张某的商队替太仆寺运输马料,自然"
"
自然连墨都要替太仆寺省?"
谢渊突然翻开《太仆寺物料账》,去岁立冬的报失记录赫然在目:"
松烟墨二十斤,签收花押——王琼。
"
勘合符敲在户部尚书的花押处,墨色在烛光下泛着可疑的硫黄光泽,"
巧了,与张东家拜帖的墨色,分毫不差。
"
《物料失窃录》曾记,泰昌朝以来,凡失墨案必连坐三法司,此刻却成了官商勾连的明证。
随从的喉结剧烈滚动,袖中半片盐引应声而落,边缘的三叠齿痕与茶马司账册的缺口完全吻合。
张四维掌心的玉牌灼烫如炭——这枚刻着"
太仆寺3佰陆拾号"
的信物,本该随马政司员外郎李淳殉职,此刻却成了私用官墨的铁证。
谢渊弯腰捡起盐引,背面的硫黄水密写在冷空气中显形为瓦剌文"
战马"
,笔尖走势与周龙的手札如出一辙。
"
张东家,"
他的指节敲在《晋商货物单》的"
马料"
条目上,"
你商队的车重,为何比太仆寺官车多出三成?"
《商队车重规制》明载,官车每辆限重三千斤,而晋商车队竟达四千二百斤,恰合《镇刑司密档》中"
夹层藏牌,每车可容腰牌百枚"
的记载。
张四维后退半步,后背抵上雕花槅扇,棱形花纹在雪光中投下飞鹰状阴影。
"
大人若疑张某,尽可查车"
话未竟,窗外传来车马碾雪声,玄夜卫的獬豸旗已围住商队。
谢渊望向他青白的脸色:"
车底夹层的镇刑司腰牌,"
勘合符映着对方骤缩的瞳孔,"
该不会刻着‘掌钱虎’的花押吧?"
随从突然出喉间异响,七窍溢血倒地,手腕内侧的五瓣花烙痕在勘合符下清晰显形——镇刑司"
断舌"
标记。
张四维望着同伴的尸体,终于松开玉牌:"
谢大人纵能查墨色、辨玉纹,"
他的声音混着雪粒击打槅扇声,"
可三法司的印信早已盖在调兵符上了。
"
《镇刑司刑典》卷七载,断舌刑必施硫黄烙,此刻
↑返回顶部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