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25章 十二则章悬日月万千黎庶沐春风(3 / 3)
理十二则》石碑在开封落成。
谢渊亲手将朱砂填入碑文字迹,红色如血,浸透青石。
“大人,碑阴刻什么?”
石匠问。
谢渊望着远处炊烟袅袅的村庄,道:“把陈显文、张明德等人的罪行刻上去,还有那些饿死的百姓名字。”
他的声音低沉,“让后世知道,贪腐者,虽死犹辱!”
新规推行初期,阻力重重。
某县丞因虚报粮账被当众杖责八十,鲜血染红了石碑;有粮商妄图行贿,却被谢渊命人将黄金熔成“贪”
字,悬于城门。
渐渐的,各地预备仓的粮袋上,火印清晰,账目分明。
片尾
五年后,大吴遭遇百年不遇的旱灾。
但各地预备仓开仓赈济时,粮米充足,品质上乘。
百姓们捧着米粥,望着仓前的石碑,上面的十二则条文在阳光下熠熠生辉。
谢渊站在开封预备仓前,看着百姓脸上的笑容,眼眶微热。
李正匆匆赶来,手中拿着八百里加急奏折:“大人,陛下收到三十州府奏折,恳请将十二则条例定为永制!”
谢渊抚摸着石碑上的文字,指尖划过“耆老监守”
“追责终身”
等字眼:“去回禀陛下,只要大吴还有百姓,这十二则,便要刻在每一座粮仓,刻在每一个官员的心里。”
夕阳西下,余晖为石碑镀上金边,那些文字,仿佛永远守护着天下苍生。
卷尾
太史公曰:观谢渊重订预备仓规,可知革故鼎新,必遭守旧之阻;利民之策,常伴谤议之声。
其以算盘为刃,剖开舞弊黑幕;以石碑为鉴,立下百年新规。
十二则条例,字字关情;千钧重担,念念在民。
谢公之智,在于洞察积弊,对症下药;谢公之勇,在于不畏强权,力排众议。
此役也,非独惩办一群硕鼠,更开仓储管理之先河。
然吏治清明,道阻且长;民生福祉,需代代守护。
谢公之精神,如长河之水,奔涌不息;谢公之德政,似巍峨高山,屹立千秋。
↑返回顶部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