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四十三章 实习生的 “成长礼”(2 / 5)

加入书签

林坐在自己的工位上,文件袋被他扔在桌角,像个烫手的山芋。他打开电脑,屏幕上弹出的“实习考核表”刺得他眼睛疼,考核表上“业务实践”那栏还是空白,要是再出岔子,恐怕连实习期都熬不过去。

    “小林,来我办公室一下。”内线电话里传来林舟的声音,平静得没有波澜。林舟是公司的创始人,四十岁上下,总穿着熨得平整的白衬衫,袖口挽到小臂,露出手腕上那块旧机械表——据说那是他刚创业时买的,戴了快十年。

    小林的心跳又开始加速,他以为等待自己的是批评,甚至是“要不要考虑换个岗位”的暗示。他捏了捏衣角,深吸一口气,推开了总经理办公室的门。

    林舟的办公室很简洁,没有豪华的装饰,只有靠墙的书架上摆满了书,最下层放着几个泛黄的笔记本,封面上用钢笔写着“启航业务笔记”,年份从 2015年到 2023年,一本本码得整齐。

    “坐。”林舟指了指办公桌前的椅子,手里拿着一个马克杯,里面泡着菊花茶,花瓣浮在水面上,散发着淡淡的清香。“听说今天见王总,出了点小插曲?”

    小林的头埋得更低,声音像蚊子哼:“林总,对不起,我把产品参数说错了,还让客户下了逐客令……我太没用了,可能真的不适合做业务,我还是辞职吧。”说到最后,他的声音哽咽了,眼眶里的眼泪终于忍不住,砸在裤子上,晕开一小片湿痕。

    林舟没有说话,只是从书架最下层抽出一本笔记,封面写着“2015.3-2015.12”,纸页已经泛黄,边缘有些磨损。他翻开笔记,指着其中一页,递给小林:“你看看这个。”

    小林接过笔记,指尖碰到粗糙的纸页,上面是林舟潦草的字迹,墨水有些晕开,能看出当时写得很急:“2015年 4月 12日,见 XX建材客户,谈智能开关合作。紧张到忘词,把‘待机功耗 0.5W’说成‘5W’,客户当场质疑‘你们这产品是耗电还是节能’,场面尴尬。客户说‘你们创始人亲自来谈,连参数都记不住,我怎么信你们’,最后没谈成。回去的路上,在公交上哭了,觉得自己太没用,创业可能要黄。”

    下面还有一行小字,用红笔写的:“后来才明白,不是记不住参数,是没把产品摸透——不知道 0.5W意味着什么,不知道客户关心的是‘省电’,所以说出来的话没有底气。”

    小林的手指抚过那些字迹,心里像被什么东西轻轻撞了一下。他以为林舟这样的老板,从来都是一帆风顺的,没想到他也有被客户赶出来、在公交上哭的经历。

    “我刚创业的时候,没人带,什么都得自己摸索。”林舟端起马克杯,喝了口菊花茶,声音变得温和,“第一次谈业务,我提前三天背参数,结果到了客户面前,还是紧张得说错话。那时候我也想过放弃,觉得自己不是做老板的料。可后来我去工厂待了半个月,跟着工人一起组装产品,看零件怎么拼,看测试员怎么测功耗,甚至自己拆了一台样品,摸清楚里面的线路——从那以后,再谈业务,我不用背参数,因为我知道每个数字背后的意义,知道客户要的是什么。”

    他把笔记合上,放在小林面前:“你不是没用,是太急了。只背参数,没懂产品,所以一紧张就出错。这样,你跟着张总监去仓库实习一周,从生产到包装,每个环节都摸透:看看智能温控器是怎么组装的,测测续航到底有多少小时,问问仓库管理员,客户最常反馈的问题是什么。等你把产品当成‘自己的东西’,再去谈业务,就不会慌了。”

    小林抬起头,眼眶还是红的,却不再有刚才的绝望。他看着林舟,用力点了点头:“林总,我知道了,我去仓库!”

    仓库在公司附近的产业园里,是个两层的钢结构厂房,一楼是生产区,二楼是仓储区。张总监是个五十多岁的老工人,头发花白,手上布满老茧,说话带着浓重的南方口音:“小林是吧?跟我来,今天先从盘点开始——仓储区有三百台温控器,每台的型号、生产日期、测试结果都要对清楚,不能错一个。”

    第一天,小林就体会到了仓库的辛苦。早上八点到仓库,他跟着张总监一起盘点,手里拿着台账,一台台核对。温控器的包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